臺北大龍峒保生文化祭 登錄無形文資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24日通過文資審議,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摘自大龍峒保安宮臉書)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每年在保生大帝聖誕前1天舉行遶境踩街,隊伍傍晚回到廟埕,緊接着「放火獅」把遶境推到高潮,此外還有極具特色的三獻禮祭典、家姓戲及藝陣表演,發展爲「保生文化祭」,如今成爲地方重大慶典活動,廟方提報慶典爲無形文化資產,臺北市文資委員24日審議後同意登錄。

保安宮遶境在農曆3月14日保生大帝聖誕前1天,先在廟埕舉行民俗競技,下午由報馬仔、土地公、頭旗車開道,接着各寺廟軒社、力士會、藝陣等魚貫入廟,隊伍從本宮正門出發經過大龍峒、大稻埕地區,通常要到傍晚纔回到廟埕放火獅。

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聖誕日,保安宮以三獻古禮進行祭典,典禮由擊鼓三通到迎神、唱保生大帝靈應贊,上香、初獻獻金帛、獻爵,恭讀祝文然後亞獻至終獻,送神、望燎結束整個典禮,場面莊嚴肅穆。

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3月向北市文化局提報「財團法人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爲無形文化資產。昨由文資會審議,廖武治指出,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舉辦多年,每年都有不同看頭,甚至影響臺灣廟會活動,高雄左營萬年季也參考保安宮推出「迓火獅」祈福,藝陣表演還引起國際注意,這些活動有必要保存並傳承下去。

文資委員認爲,慶典包含遶境、三獻、過火傳統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放火獅與家姓戲在1994年復甦延續辦理,反映信徒社羣的凝聚力,遶境使用的神獸神輿車在全國祭典更是少見,深具在地特色,最後出席委員12人全數同意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