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敬了不起的我們~

11.8

中國記者節

用文字記錄時代

用鏡頭記錄世界

今天

2024年11月8日

是第25箇中國記者節

沒錯,就是那個

一不放假、二不補休、三不發錢

還要給自己做報道策劃的

記 者 節

小編的同事們

紛紛感嘆:一入媒體深似海啊!

畢竟——

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啓,記者不休息!

地球要爆炸?趕緊做突發!

宇宙要重啓!直播新媒體!

“Passion”!

今天我們過節

祝各位親親同事、媒體同仁們:

記者節快樂!

在今後的工作中

採訪機位靠前

拍攝原圖直出

靈感永不枯竭

下筆如有神助

也祝所有擁有新聞理想的人們:

永葆熱忱

理想長存

平時

我們手持筆桿、肩扛相機

穿梭於各大活動現場

捕捉着社會點滴故事

鏡頭是我們的眼睛

文字是我們的聲音

在時代的浪潮中

我們始終記錄着、見證着

我們把筆尖、鏡頭轉向自己

邀請幾位小編的“新生代”同事們

與大家一起分享職業生涯中的苦與樂

讓常年在幕後的南安融媒記者編輯們

也給大家“露露臉”~

Journalist

不負芳華 向光而行

融媒“新生代”

星光不負趕路人

我們一直在奔跑

每一次採訪都是痛並快樂的經歷

( 陳 姍 妮 )

當記者,有的人說很苦,也有的人說很酷。我覺得這是一個責任重大且充滿挑戰的職業,也是一段萬分寶貴收穫頗豐的經歷。從事新聞工作已經有一年多時間,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也是不斷豐富對新聞工作者認知的過程。

猶記得,初來乍到時,我總是手忙腳亂。學校裡接觸的新聞寫作和工作完全是兩個概念,以至於當我第一天自信滿滿地開始工作,便以灰頭土臉的狀態結束。寫標題太像營銷號、寫導語囉裡囉嗦、文稿邏輯不通,唯一會寫的同期聲,也因爲整理得太過混亂而被打回。當時我覺得天快塌了,這份工作怎麼這麼難!

不過,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有先聞道的師父護航,術業專攻的隊友陪伴,很快便摸清門路,開始踏上了幹新聞的修煉旅途。大道至簡,唯有一字,就是勤。對我而言,每一次採訪都是痛並快樂的經歷,抓耳撓腮寫不出稿子的時候很苦,很想哭,但是每次藉着採訪的機會出去見見世面,都會感慨:這可太city了!

作爲“00後”,網上爲我們貼了個標籤叫作“整頓職場”。整了嗎?微整,40%地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愛相殺,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內容爲王!所以,我的記者修煉的第二階段,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思考怎麼表達,跳脫傳統模式去發聲。

過去的一年裡,我看過蓬華沐浴過陽光渾身通紅的柿餅,走過九都的大好山水,見過田間地頭的豐收,也吹過雲頂山上凜冽的寒風。我想用我所能,用鏡頭和語言讓更多的南安畫面、南安聲音傳遞出去,這是我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說實話,記者不是一個多麼光鮮亮麗的職業,田間地頭一腳泥的有我們,太陽下山仍在加班的也有我們。但這也不是一份普通的職業,“成就感”應該是這份職業最吸引人的地方。猶記得2023年臺風“杜蘇芮”來臨前,我被派往一線報道。當天,大風大雨撲面而來,但想到能把最真實的消息第一時間傳遞給觀衆,再苦再累也不怕了。頂着烈日、冒着寒風記錄的每一個瞬間,都是值得的。

我將倍加珍惜這個幹事創業的崗位,倍加珍惜鍛鍊提高的機會,繼續堅持正確導向,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描繪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前進的脈搏。

文字背後的溫暖與成長

( 王 菲 娜 )

當指尖輕輕劃過手機中的倒數日軟件,2年11個月22天,這一串數字如時光的密碼,解鎖了我在海絲商報這個溫暖大家庭中的過往。

在這兩年多的時光裡,我猶如一位在教育廣袤天地間遨遊的行者。我有幸採訪了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爲孩子們點亮知識的明燈;我還遇見了懷揣着斑斕夢想的年輕心靈。有的學生,心中懷揣着熾熱的文學夢,他們渴望以文字爲舟,揚帆遠航,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有的學生,仰望星空,對浩瀚宇宙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嚮往……

這些生動而真摯的故事,不僅豐富了我的採訪經歷,更激發了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深刻思考。

記得2022年,我要採訪的是一位突發腦出血離世的老師生前的故事。在那次採訪中,悲傷的氣氛如同烏雲般籠罩了整個現場。學校的老師們圍坐在一起,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無盡的懷念與不捨。每當回憶起逝者生前的溫馨片段,他們的聲音便不由自主地顫抖,甚至因哽咽而中斷採訪。這是我第一次面對如此沉重的採訪任務,心中五味雜陳。

在後續的寫稿中,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架構文章,才能既準確又生動地寫出這位老師的教育事蹟?經過無數次的修改與推敲,我終於完成了初稿。然而,當看到部門主任修改後的文章,我才意識到了文字本身沒有溫度,有溫度的是用文字講述的故事。

這次採訪經歷,成爲我深刻反思的契機。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採訪與寫作方式,不再僅僅滿足於對事實的簡單羅列,而是更加用心地去體會每一個故事背後的深厚情感,力求讓文字成爲傳遞溫暖與力量的橋樑。

時光悄然流逝,每一次採訪、每一篇稿件,都是我成長的見證,亦是我前行的動力源泉。

做記者非常辛苦

也很精彩

( 傅 雅 蘭 )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來海絲商報已經2年多了。回首2年多的記者生涯,既有感動,亦有感悟。

“記者沒有周末、沒有假期,不是在採訪,就是在採訪的路上”是我們的生活寫照。走過南安的大街小巷、上過高山河谷、下到田間地頭、衝鋒在防抗颱風最前線……在進入報社的這段時間裡,我在紙筆之間用心感受、用腳丈量、用筆記錄下南安發展進程中的每一個高光時刻、每一個溫暖瞬間。

記者這個身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百態,看到時代的跨越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讓我更加堅定“記者”二字所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還記着今年7月,侖蒼園美村李先生撥打了報社的求助熱線,希望通過報社爲他身患骨肉瘤的12歲女兒爭取一點“救命錢”。得到這個線索後,我和同事立馬就來到了李先生的家中瞭解情況。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採訪過程中,我看到了李先生的眼淚總在眼眶打轉。

回來後,我們馬上將他的求助進行報道。報道一出,就有愛心人士聯繫我們,想爲李先生的女兒出一份力。當我們將愛心善款交給李先生時,不善言辭的他滿眼都是感激。那一次,我真的很感動,爲李先生對女兒質樸又深沉的愛,爲他女兒堅持不放棄的努力,也爲了陌生人的愛心而感動。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記者或許只是微弱的燭光,但只要腳踩泥土的芬芳,採寫有溫度的報道,就能爲迷茫的人匯聚成照亮黑暗的火炬。

兩會、農訂會、鄭成功文化節……作爲記者,除了爲廣大羣衆發聲,這幾年我有幸參與了多個重大會議、重要活動,也通過參加現場觀摩、調研活動,實地探訪武榮大地的角角落落,用筆記錄下奮進中的南安。

期待未來的日子裡,我能將更多的南安故事講給大家聽,讓更多的人瞭解南安、走進南安。

熬過最晚的夜

迎過最美的光

( 黃 藝 彬 )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講究時效性,如果新聞稿發佈不及時,就會失去其價值和吸引力”“新聞工作的任務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大學課堂依舊曆歷在目,恩師教誨仍舊鏗鏘在耳。

今天,是我的第二個記者節。新聞行業,是我在大學憧憬了四年的行業,我很歡喜,能夠走進這個行業。兩年前,我滿懷期待地來到海絲商報,那些曾經只在報紙、微信公衆號上頻頻見到的名字,在一夕間,轉化成了我朝夕相處的同事。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隊,大家可以爲了一條新聞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可以爲了一篇稿件挑燈夜戰、樂此不疲,更會爲了一篇報道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我由衷地被這羣敬業可愛的人所打動,也因能成爲其中一員,倍感榮幸和壓力。

在短短的兩年多裡,我從記者轉入幕後,很幸運地體驗到了這個行業不同崗位、不同角色的工作內容,讓我對新聞行業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新聞記者的崗位非常鍛鍊人。回想起剛入行時,我帶着紙筆,走街串巷、進村入戶。其間,我認識了很多人,有熱心公益的慈善家,有烈日下堅守的建築工人,有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他們用堅守和付出書寫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也爲南安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着一份綿薄之力。記者這個崗位,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走近一個個優秀的靈魂,記錄他們動人的瞬間。

再說到校對這個崗位,剛開始,我有些不適應。畢竟,從緊張刺激的現場報道,到坐在辦公室裡一字一句地推敲,這種轉變確實挺大的。慢慢地,我開始發現,校對工作同樣充滿挑戰。我需要仔細閱讀每一篇稿件,確保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準確無誤。在這個過程中,我變得更加細心和耐心。

在編輯部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我們一起熬過最晚的夜,也迎接過清晨最美的陽光。

雖然記者和校對的工作內容和風格截然不同,但他們都是新聞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共同構成了新聞行業的完整畫卷。不管我在哪個崗位上,希望我都能保持一顆謙遜之心,誠心學習,不斷向前。

每一個點贊和轉發

都是我堅持下去的力量

( 吳 雪 嬌 )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融媒體時代,作爲一名入職剛滿兩年的新媒體小編,我深刻體會到了新媒體編輯崗位上的酸甜苦辣。每一天,我都要關注、捕捉時事要聞、民生熱點,針對不同受衆需求,綜合運用不同媒介,爲讀者製作、推送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這份工作帶給我最大的感觸,便是信息的多樣性和傳播速度的無與倫比。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各種媒介間的壁壘早已被打破,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分衆化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這對編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直播,每一種媒介形式都蘊含着無限可能,要求我不斷學習、不斷適應,練就新媒體制作、運營的“十八般武藝”。

雖然沒有經常奔波在一線,但也從不只是機械地複製粘貼,每一篇公衆號推文都要慎之又慎,精準把握稿件內容、句式、圖片、編排樣式;每一條短視頻都要抓好新鮮度和時效性,快速準確地選取配樂、文字、畫面。然而,壓力與收穫往往是並存的,每一個點贊和轉發都是堅持下去的力量。當我編輯的直擊高考現場內容及時推送給學生家長,爲其第一時間瞭解孩子高考現場情況時;當我把防抗颱風“杜蘇芮”短視頻推送給市民,助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時;當我製作的《奧運冠軍李發彬光榮返鄉》短視頻推送到家鄉人民手中,爲其傳遞喜悅時……種種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

回顧這兩年的歷程,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正是這份工作的多樣性和挑戰性,激發了我不斷前行的動力。我將繼續在新媒體編輯的道路上探索、學習,用更加多元、生動的傳播方式,爲讀者帶來更多精彩的內容。

每一次拍攝都是與生活對話

( 林 毅 )

作爲一名攝像記者,我手中的攝像機就像是我的第三隻眼睛,它幫助我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卻又震撼人心的瞬間。每一次按下錄製鍵,都像是開啓了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門,充滿了期待與挑戰。

在日常的採訪中,我有過不少難忘的經歷。今年,我採訪了一位堅守在偏遠山區幾十年的老教師。這是一所只有3名學生的山村學校——路荇小學。我用鏡頭記錄下老教師在教室裡授課的身影,鏡頭裡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老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着。採訪結束後,我不禁反思,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他們的故事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世界,而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光芒傳遞給更多的人。

當然,攝像記者的工作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長時間的拍攝和奔波讓我的身體疲憊不堪,有時爲了等待一個最佳拍攝時機,需要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守數小時甚至數天。而且,拍攝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設備故障、拍攝許可等問題。但當看到精心拍攝的素材在新聞中順利播出,我就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對我來說,攝像記者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世界時刻保持好奇的態度。每一個鏡頭都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理解,每一次拍攝都是一次與生活的深度對話。我將繼續帶着攝像機,穿梭在大街小巷、城市鄉村,捕捉那些值得被銘記的瞬間,用畫面講述那些觸動心靈的故事。

用筆尖記錄時代

用鏡頭見證發展

用態度端正視聽

用腳步丈量世界

我們是記者

我們在記着

【南安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 編輯:尤逸羣

一審:尤逸羣 | 二審:黃種成 | 三審:林培元

點亮和

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