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惠州繪製綠色低碳發展“施工圖”,如何煉成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惠州報道
近期,位於大亞灣石化區的國能惠州電廠二期3號燃機發電機實現首次併網一次成功,標誌着二期項目正式進入雙機投產倒計時,大亞灣石化區能源供應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國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邁上新臺階。
而將視線聚焦到廣東經濟第五城惠州,綠色低碳發展的場景在這裡隨處可見。從大亞灣石化區驅車到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再到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一路都能看到這座城市的綠色化底色。
憑藉石化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的快速增長,惠州上半年GDP達到2645.30億元,同比增長5.1%。在看得見的經濟增速背後,這座製造業大市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更值得關注。在兩大支柱產業——石化能源新材料與電子信息的強力支撐下,惠州已走在一條獨特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
今年7月,廣東發佈《關於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提出支持惠州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羣,更高標準更高水平建設製造強市、創新城市、品質城市。
藍圖已經擘畫,要確保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惠州還需更多實際“施工圖”。近日,“1+4+N”實施方案在萬衆矚目下出臺,惠州制定了一系列詳細“施工路線圖”,拆解目標、落實任務。
實施方案開門見山地提出,到2027年,惠州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新增長極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建成具有示範引領帶動作用的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惠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立完善,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內涵進一步彰顯。
此次出臺的“1+4+N”實施方案即1個總體方案、4個戰略定位子方案、N個配套行動方案,其中,總體方案量化細化惠州2027年、2035年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出34條任務舉措;4個戰略定位子方案從細分產業入手,進一步增強方案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要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惠州既要在經濟總量上成爲全省新支撐,更要在質量上成爲新標杆。細觀此次實施方案能看出,惠州希望通過“一攬子”任務措施,推進自身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步伐全面加快。
不言而喻,最爲關鍵的任務仍落在支柱產業的培育上。惠州明確,到2035年,要打造爲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躋身世界前列。
綠色石化產業是惠州打造新增長極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這一產業集羣產值已達2837.38億元;惠州形成了以中海油煉油、中海殼牌乙烯、埃克森美孚乙烯等項目爲龍頭的優勢產業鏈,正聚力培育“石化工業之母”——乙烯背後的千億級產業。
來到2024年的最後一個季度,隨着全市一個個重大項目陸續動工或投產,該產業集羣核心競爭力正日益增強。
在方案中,惠州明確了包括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工程、企業梯度培育工程等在內的八大工程,劍指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其中諸多舉措爲業內首創。
以石化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協同融合發展爲例。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電池等對工程塑料等細分需求較多,此前有業內專家建議,石化企業應加快與新能源汽車龍頭合作,共同推進新能源車所需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的開發和循環利用。惠州表示要發揮石化產業基礎能力和帶動作用,爲芯片、半導體、光電顯示、新能源電池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需求提供原料,推動惠州市兩大支柱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化工學會會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紀紅兵認爲,兩大支柱產業協同融合是惠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獨有優勢,這將爲惠州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奠定良好開局。
作爲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惠州集聚了TCL、德賽西威、億緯鋰能等一衆全球知名企業,形成超高清視頻、智能家電和新能源電池產業等多個優勢主導產業,以上三項產業集羣均爲中國百強。2023年,該產業規模超5266億元,排廣東第三。
這一次,惠州爲該支柱產業未來的發展規劃了方向和路徑:以科技創新引領數字產業體系建設,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羣;重點發展超高清視頻顯示、5G及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能源電子等產業,以及低空經濟、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在內的9個方向。
當下,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異常激烈,惠州如何鍛造自身競爭力?本次方案中,惠州以10項重點任務解題:提出構建產業聯動發展格局、推進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加大企業培育力度等關鍵舉措。
值得留意的是,10項重點任務有不少提法爲歷年來首次,如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剝離優勢軟件業務,成立獨立軟件公司、推動存量智算中心加快上架先進智能算力等。在受訪專家看來,這將爲惠州發展未來產業塑造核心競爭力,使其可向空、海發展。同時,也爲電子信息中小企業帶來一系列產業鏈供應鏈利好。
近期,廣東能源集團節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萬元競得惠東10年期紅樹林碳匯開發權,標誌着全國首筆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正式落地惠州。
“這是惠州加速資源向資產轉化的創新舉措,創新了紅樹林碳匯交易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熊蘭蘭表示。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但這首先需要各地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激發綠色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而惠州早已積累了紅樹林碳匯交易、新型儲能發展等諸多寶貴經驗。
以全球綠色低碳經濟的新興產業——新型儲能爲例觀察,近期,在2024新能源與電力市場創新發展大會上,惠州龍頭企業億緯鋰能憑藉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厚積累,成功入選《中國企業碳足跡領跑力20強》《中國能源企業碳中和貢獻力50強》等榜單,彰顯了惠州在儲能領域的強勁實力。
2023年,在億緯鋰能、比亞迪電池、欣旺達在內的龍頭企業深度佈局下,取得先發優勢的惠州,新型儲能產業集羣實現產值約1160億元,產業加快邁向全國第一方陣。
時下,在千億級新材料產業新城內,由於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羣的良好發展,越來越多新型儲能上下游企業進駐惠州,初步形成完善的新型儲能製造業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取得先發優勢。
但就全國而言,綠色低碳發展仍面臨包括環境要素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依靠市場主體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等諸多挑戰。對此,惠州在方案中明確,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以清潔能源、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在全國、全省範圍內率先成爲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杆。
圍繞綠色低碳發展,惠州提出三項任務,包括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提升綠色低碳產業綜合競爭力;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升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核心驅動力;全面強化本質安全體系建設,並細化出26項具體任務。
不難發現,針對打造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杆,惠州此次實施方案在突出自身優勢之際,其實更爲注重探索新的經驗。如惠州以4項任務詳細對儲能進行部署,提升惠州在綠色低碳產業上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提出實施科技賦能碳達峰行動,加快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綠色技術等。
這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是惠州產業與科技間的“強強聯合”。去年,惠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44%,聚焦新型儲能、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惠州實施了重點領域研發計劃,諸多綠色低碳科技成果在惠州得以落地轉化。
再次細觀實施方案,接下來,產業與科技“強強聯合”的案例將全面鋪開。如惠州提出支持企業提升能源裝備製造、動力電池、新型儲能等技術研發能力;謀劃建設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平臺、中小試基地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突破一批石化關鍵核心技術等。惠州正在走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綠色化低碳化的獨特模式。
未來,惠州的城市特色風貌是什麼樣?此次實施方案明確,綠色生態是底色,開放包容是品格。
惠州提出,到2035年,惠州城市基礎設施更有韌性,城市品質和承載能力大幅躍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安全高效、綠色智慧、區域協調、活力時尚的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內涵進一步彰顯。
9月初,環“兩山”示範區鄉村酒店(民宿)項目集中籤約儀式暨文旅資源對接會在惠州南崑山舉行。隨着一批項目簽約落戶,環“兩山”示範區將奮力打造成爲廣東省鄉村酒店第一高地。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惠州正在把特色優勢轉化爲發展勝勢。
而要真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還需在全域統籌、區域協同和文化建設上持續發力。爲此,惠州在實施方案中提出,未來要按照千萬級人口規模,形成“豐脊擁灣、山海聯動”的高品質空間格局;打造“區縣富強、鎮村振興”之城,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抓好特色圩鎮培育;創新文旅融合業態,加快創建青年發展型城市等。
“等光明路開通了,從大亞灣開發區到深圳坪山會更快。”從大亞灣開發區出發,李女士驅車經過石化大道、蘭竹東路等道路,25分鐘後到達深圳市坪山區的公司上班。如今,“家在大亞灣、上班在深圳”的人越來越多。
交通日益暢通、快捷,是生活在大亞灣市民的感受,也是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個側影。作爲深圳都市圈重要城市,惠州的城市格局離不開融深,更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此次實施方案中,惠州也進一步明確,要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建設,增強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效應。其中,重點提到推動深莞惠產業協同發展,構築開放發展新優勢,深化與港澳臺僑交流合作等任務。
依託“豐”字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深莞惠一體化建設,惠州正在成爲大灣區東部樞紐門戶,在大聯通中走向協同一體化發展。在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鬍剛看來,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未來惠州可從江河時代、濱海時代加速邁向海洋時代。
“惠州要發揮進一步加強區域聯動,進一步強化與深圳、香港產業協作,不斷延伸海洋產業鏈條,推動陸海產業相互協同互補發展,成爲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樞紐。”胡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