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接高風險個案 學者揭社區關懷據點「志工高齡化」

金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邱泯科點出,據點志工有高齡化隱憂,若缺乏人員培訓,難以應付日漸複雜的社會議題,而服務內容偏重辦活動、共餐,也讓社區高風險個案的訪視、問安遭到忽略,難以形成綿密的「社區安全網」。記者林琮恩/攝影

社區關懷據點是我國社福系統中密度最高的基層單位,社家署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臺共有4916處據點,業務內容爲健康促進、餐飲服務、關懷訪視、電話問安4項。社區關懷據點制度今年邁入第20年,學者點出,據點志工有高齡化隱憂,若缺乏人員培訓,難以應付日漸複雜的社會議題,而服務內容偏重辦活動、共餐,也讓社區高風險個案的訪視、問安遭到忽略,難以形成綿密的「社區安全網」。

社家署今舉辦「贏在據點 銀向未來」113年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峰論壇。金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邱泯科表示,志工高齡化讓據點「愈來愈老」,面對複雜的議題、政策說明,高齡志工需要更多訓練,才能給民衆好的回答;某些據點會鼓勵志工進修、受訓,但規模較小、資源相對貧乏的據點,則無力爲高齡志工賦能,志工停留在每天煮飯備餐,難以發展創新服務,據點人力資源訓練,政府應負起責任,而非全數交由據點自行承擔。

社區關懷據點4項業務內容中,辦活動、備餐是花費最多經費的地方,「花錢的地方大家纔會認真做」,導致據點訪視、問安機能被弱化,但社區長者實際至據點活動者頂多三、四十人,多數長者仍是待在家中,訪視、問安纔是能涵蓋多數有需求長者,建置社區安全網絡重點。

早年社區關懷據點設有評鑑機制,但隨據點數量增加,政府已將評鑑改爲考覈。邱泯科表示,過去評鑑指標中有高風險、特殊個案處遇的項目,評鑑取消後,如何協助高風險個案不再被關注,自己並不是希望重啓評鑑制度,但政府在輔導據點時,應把訪視問安列爲重點項目,且因據點工作者都是志工,應給予足夠資源與專業人力,例如多個據點合聘社工人員等方式,協助據點關懷高風險個案。

部分社區關懷據點,結合長照體系的巷弄長照站,稱爲10時段關懷據點,除此類據點配有照服員、社工員等專業人力外,其餘據點只有志工服務。邱泯科表示,依實務觀察,據點常遇到社安網人員要求瞭解個案情況,在沒有專業人員協助的據點,志工常會不知所措,若政府政策是讓據點直接做方式服務,應提供教育訓練、轉業人力,若是希望據點做爲轉介單位,也應藉由教育訓練,讓志工知道如何轉介個案。

此外,邱泯科點出,社區關懷據點對鄰里人口掌握程度很差,缺乏整體資訊管理機制,多透過裡辦公室戶籍資料等粗略推估,不知道需要服務的長者位在何處、屬於哪方面弱勢,也難以預估未來人口變化走勢,在服務方案擬定時,可能會搞錯方向,政府應給予協助,提供據點經費進行人口結構調查,才能讓據點志工提供更適切的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