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再造一個李小龍

*本文爲《半月談》2024年第7期內容

功夫電影的生命力如何延續?國內電影界的知名導演、編劇、製片人、學者等不久前匯聚我國武術之城廣東佛山,圍繞“功夫電影如何創新”,召開一場“武林大會”。

AI技術能否“復活”李小龍

佛山是南派武術主要發源地,獲評全國唯一的“武術之城”。銀幕中的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都“原產”於當地。創新功夫電影,如何用好這些文化IP?

“用AI技術、數字人養成模式去拍新的電影。”環球數碼創意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穆若恆說,如果把李小龍的數字人做出來,再用AI技術來解算他的話語和動作,完全可以實現李小龍的復活。“如果用這些IP來產生更多故事,用虛擬人的形象復活這些角色,再造第二個李小龍、黃飛鴻,甚至把他們形成類似英雄聯盟的矩陣,我相信影響力不會差。”

穆若恆舉例說,中央戲劇學院近年成立“數字戲劇學院”,設計出梅蘭芳“數字人”形象,在虛擬世界給學生授課,學生穿戴上動作捕捉設備,就能同梅蘭芳的唱腔和動作對比。穆若恆希望,藉助先進的數字技術,促進國產功夫電影獲得新的表達。

對此,深圳洛克特視效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聶華軍也深有體會:數字人可作爲替身演員、動作捕捉對象、特效增強工具、人物複製對象以及故事創作的素材,爲動作電影賦能。

功夫電影如何創新

“創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是舊瓶裝新酒,也需要一個新的角度或視野帶給觀衆。”華語影視導演陳德森說。

知名影視製片人張謙認爲,功夫電影的初起是因其英雄的形象、常人不具備的身手動感、正義戰勝邪惡的情緒宣泄得到觀衆的認可和追捧。“隨着時代發展,當下觀衆有自身的審美和精神訴求,如何滿足當下觀衆的期待是最大的市場要素。”

佛山市電影行業協會會長唐葳對內容創新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太侷限於‘打’,只要把故事講得好看,功夫的內涵和外延可以再拓展。”

武術在佛山有廣泛的羣衆基礎

喜劇可以是功夫電影的一個方向。開創無厘頭電影模式的香港導演李力持認爲,功夫電影不是簡單的“打”,不單要搞功夫,還要“搞笑”。

與會專家表示,未來功夫電影創新,既要深度挖掘功夫題材中還未曾表現的題材和角度,聚焦功夫題材的新變種,也要關注形式創新。

形式創新,意味着投資功夫電影的成本會更高。對此,不少業內專家認爲,可以選擇舞臺劇作爲功夫電影的“小實驗”。“電影最基本的就是劇本,舞臺劇可以成爲成本相對低的實驗,故事怎麼講,角色是怎麼樣的,先在舞臺上試一遍,試試觀衆的反應。”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香港著名編劇高志森說,其執導的《南海十三郎》本身是一個舞臺劇,後來才改編成電影。

功夫電影生命力在哪裡

“無論是功夫電影還是其他的電影,想要成功,一定要契合當下的時代精神。”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創作研究院院長姚睿說,功夫電影要想成功,既要有“酣暢淋漓的打鬥”,也要有“波濤洶涌的情感”。打鬥是美學層面,情感是所有電影共通的。

“得時代情緒者得天下,動作片應該將主角代入到普通觀衆的生活情境,跟觀衆當下的情緒進行契合。”知名影評人、製片人魏君子說,要摒棄爲打而打,讓動作設計與劇情、人物和情緒更緊密結合。

功夫電影的生命力,也綻放於豐厚的文化土壤上。“以佛山功夫元素爲題材的電影,初步統計已達160多部,在新時代以新IP打造再創功夫電影輝煌,將成爲我們關注點。”佛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晨光表示。

廣東財經大學灣區影視產業學院院長賈毅建議,作爲功夫之鄉,佛山應該培養下一個李小龍,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功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功夫不能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傑說。

半月談記者:劉宏宇 / 編輯:李力

責編:褚孝鵬 / 校對:張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