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病怎麼治?“當務之急是加強單一市場”

參考消息網8月13日報道 西班牙《對外政策》雙月刊8月8日刊發題爲《內部市場,尚不是單一市場》的文章,作者是恩裡克·費亞斯。文章編譯如下:

歐盟有一個內部市場,但尚不是單一市場。與美國或中國相比,歐盟內部市場的分散性明顯阻礙了增長、創新和國際競爭力。

意大利前總理萊塔今年在一份報告中警告,歐盟在30多年後再次陷入類似境地,該報告強調了歐盟落後於美國的現狀。歐洲市場在1993年就無法再與美國市場相提並論,且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自那時以來增長60%,歐盟爲30%。這一挑戰出現在一個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戰爭、商業和技術衝突導致整個體系兩極分化,因此需要一個更加一體化的歐洲市場來應對。

2005年《歐盟憲法條約》未獲通過,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分歧加深,而對超國家一體化的排斥情緒也日益加劇。

市場和融資的分散阻礙了歐洲企業的充分發展,而企業規模對其提高生產力至關重要。在美國,員工人數在50至249人之間的公司佔公司總數的1.5%,歐盟僅爲0.8%;員工人數超過249人的公司佔0.5%,歐盟僅爲0.2%。

這在技術層面也非常重要,因爲大公司往往集中大部分私人研發力量。作爲初創科技企業的發源地,歐洲的情況其實並不特別糟糕,但由於缺乏健康的風險資本市場,最終估值超過10億歐元(被稱爲獨角獸企業)的初創科技企業比例非常小。到2023年,全球2700家獨角獸企業中,一半以上在美國,其餘集中在中國、英國和印度,德國和法國分別退居第五位和第八位,僅擁有幾十家公司。也就是說,並不是歐洲沒有發明創造能力,而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型公司更願意遷往英國或美國,以便尋求擴張資金。

單一市場還意味着在任何歐盟領土上設立公司的自由。在這方面,歐洲也是歷史的受害者: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之初,跨國公司並不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價值鏈中的生產分工纔開始出現,隨後在單一市場中不斷深化。

有人認爲,在歐盟自由設立公司而不同時協調公司稅收會損害單一市場。事實上,公司稅從未像1993年的增值稅那樣得到統一,這意味着跨國公司不僅可以在任何地方設立公司(這是合理的),也可以在任何地方納稅,而不管它們在哪裡盈利(這是不合理的)。

無論如何,加強單一市場是當務之急,因爲這對歐盟關係重大。專家指出,歐洲只有兩種國家:小國和還不知道自己是小國的國家。要在多極化的世界中生存,就必須懂得如何以集團的方式行事。在經濟方面,這意味着要有一個像單一國家一樣運作的內部市場,由歐洲企業在歐洲層面進行創新和研發投資,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貿易和競爭,而創業生態系統需要由具有增長潛力的中小型企業組成。

如今建立一個聯邦歐洲的願望可能並不現實。然而,如果不深化一體化,不修改條約,就很難在競爭中不落後。歐洲相對於美國和中國等其他競爭者的問題早在多年前就已被診斷。重要的是,在民族主義、極端主義或保護主義等其他危險最終摧毀歐盟之前,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