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名優土特產品牌
來源:經濟日報
河北趙縣雪花梨、遼寧盤錦大米、山東膠州大櫻桃……近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佈了2024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700多個農產品榜上有名。
相較於一般農產品,這些獲得“國字號”質量認證的農產品,不僅有顯著地域特徵,還有穩定的供應量和消費市場,公衆認知度和美譽度也較高。
一批批名特優新農產品脫穎而出的背後,是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做出的“土特產”文章,也是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積極實踐。如今,越來越多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產地、邁向全國,成爲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
也要看到,各地仍有相當數量的農產品仍處於品牌提升“爬坡期”。部分農產品的知名度不高,受衆羣體侷限於其產地及周邊區域,產品的銷售半徑小、渠道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較低。有的地方還面臨農產品加工業實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農業科技支撐不足等短板和困難,導致市場上初級農產品多,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制約了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堅持線上線下雙向發力拓寬銷售渠道。受專業人才和觀念意識不足的影響,許多農產品品牌的線上銷售渠道建設相對遲緩,普遍還停留於在淘寶、京東開設網店或是直播帶貨層面,或“零敲碎打”,或“各自爲戰”。不妨建立線上全渠道銷售體系,打通微信、官方網站銷售,形成覆蓋傳統電商和新興線上渠道的全網絡一體化品牌營銷模式。線下層面,各地應支持引導名優土特產品牌多參加各類展會、產銷對接會,與全國各地產品同臺亮相;還可以在商場、旅遊景點等地開設實體店鋪,提升農產品市場影響力和佔有率。
打造土特產名牌,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各地應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延長特色產業鏈條,在種植、養殖、冷藏、加工、銷售等環節,引導企業抱團發展、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企業可以根據品牌管理和消費者需求,及時調整發展模式與產業結構,切實把鏈條做長、特色做優、優勢做強,讓越來越多的名優農產品入圍“國字號”金招牌。
土特產也要加強品牌保護,避免魚目混珠。目前,市場上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農產品品牌面臨“搭便車”“蹭名牌”的問題,一些經銷商試圖通過假冒品牌農產品來獲取不正當收益,不僅破壞了品牌口碑,也侵害了涉農企業和農戶的利益。對此,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加大對僞劣產品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品牌侵權行爲。還要建設好農產品溯源系統,做到一物一碼,讓消費者可以看到產品生產流通的全過程信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