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脾氣竟是中風!這些線索揪出未爆彈
若常發呆或變得易怒、說話咬字不清,可能已開始有腦細胞壞死。( 示意圖/Shutterstock )
身體半側軟癱、眼歪嘴斜是一般中風給人的印象,但真正的危機在於,相較於大中風,老人家最常發生的其實是大腦血管的輕微梗塞或出血,它可能症狀不顯眼,或根本沒徵兆,讓人很容易掉以輕心。
新光醫院做過研究,1萬3千多名民衆到院做健檢,在711位發現大腦影像上有缺血性中風病竈的病人中,高達九成渾然不覺腦裡出了事。這種「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的小傷害,若慢慢增加,也跟記憶力減退、憂鬱、動作遲緩等症狀有關,卻不易與中風聯想在一起。
例如,本來健步如飛的老年人走路愈來愈慢、需要人攙扶,原本能扣鈕釦、按遙控器等精細動作不能做了,常一個人發呆或變得易怒、說話咬字不清,家人常以爲是老了、筋骨退化了、或性格變固執,卻不知可能已開始有腦細胞壞死。
這些小病竈可能因發生在不明顯影響感官的大腦區域,或是小血栓自行溶解,症狀就減輕或消失,不易警覺是中風。麻煩的是,發生不自覺中風後,日後2~4年內再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10倍。
老化和三高是中風高風險因子。研究顯示,不自覺中風的人中,60歲以上佔10%,70歲以上佔21%,顯示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三高、腰圍粗(肥胖)、頸動脈硬化者,尤其是高危險羣。
除了這些風險因素,40歲以後四分之一的人會發生心房顫動,房顫會提高5倍中風機率。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鐘跳動60~100次,如果發現脈搏次數過低或不規律,要趕快看醫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王俊傑指出,心房顫動會使心房部分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凝結出血塊,可能隨血流塞住腦血管,每5~7箇中風病人就有1名是房顫問題造成。
40歲以後,如果家族史有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高血壓的人,可考慮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或評估腦血管病變危險性。另外,也建議40歲以上每年定期健檢加做心電圖和頸動脈超音波,以檢查是否有心房顫動,並測量頸動脈內層厚度和動脈硬化的程度,以瞭解中風風險。
容易被忽略的9箇中風症狀
●忽然暈得厲害,暈到走不穩、不想說話或口齒不清
●忽然一邊看不清楚,眼前變黑、物體變形或模糊
●間歇性跛行,俗稱「腳中風」,例如原本可走半小時,現在沒多久腳就痛到
無法走,需要站一下等血液迴流才能繼續走,這可能是周邊動脈硬化的徵兆
●一隻手或腳突然無力、擡不起來、手中物品掉地上
●頭痛到噁心想吐、畏光、怕吵
●忽然一邊耳朵聲音變小、聽不到
●類似癲癇症狀,出現不由自主的行爲,例如一直繞圈或一直開關門
●複視,看物體時出現雙影
●說話突然大舌頭、含糊、失語,或聽不懂對方說的話
中風2件事別做:
●不要刺指尖放血或按壓人中
一般人無法判斷是缺血或出血性中風,若是出血性,扎針刺激神經會使血流加速,出血範圍反而擴大。且不論是腦血管堵塞或出血,放血都無法解除症狀,反而延誤送醫。
●提醒長輩不要等子女下班回家才就醫
手忽然沒力或講話突然不清楚,長輩通常會覺得怪怪的,但不以爲意,或想等兒女下班纔去醫院,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甚至讓日後失能程度更嚴重。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