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逼近十億,光有殘酷遠遠不夠!

近幾年,設定在東南亞的華語犯罪懸疑電影層出不窮,在故事模式和視聽風格的調性上已經形成了同質化的套路。

家庭暴力、校園霸凌、親子復仇是劇情常見元素,陰鬱潮溼的雨天、黑暗微光的內景光影、濺滿鮮血的面孔是標配視覺動機。

在柯文利新作《默殺》中,這些元素都能找到,然而相比一衆同質的東南亞背景華語犯罪片,《默殺》依舊與衆不同。

截止發文時間,《默殺》全國票房已經逼近十億大關,可謂爲今年暑期檔燒起了“第一把火”。

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是對女生校園霸凌殘酷程度的正面展現。

校園霸凌成爲網絡熱點始於2000年代中後期。當時越來越多的霸凌者拍下霸凌過程,將視頻上傳網絡。早期流傳的校園霸凌視頻有一個顯著特徵——以中學女生爲主力軍。霸凌手段之殘忍、學生做派之社會化、受害者創傷之深,讓人首次意識到校園霸凌的嚴重性和廣泛性。

此後十多年中,隨着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霸凌視頻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而女生霸凌視頻依舊佔據主體,傳播力和影響力也更深遠。

然而,鮮少有華語電影敢於展現女生霸凌的殘酷性,《默殺》彌補了這一空缺。霸凌在片中是影響人物的核心事件,是影響人物命運和後續案情的根源。電影中的兩場霸凌戲也都展現出挑戰感官、衝擊心靈的破壞力。

影片初始,女生小團體霸凌啞巴女主小彤。她們用膠水將小彤如耶穌受難般粘在牆上,在她身上糊上泥巴,最後又用膠水封死她的嘴。影片中後段,霸凌者們爲小彤的好友、智障女生惠君戴上“荊棘王冠”。尖刺刺入她的頭皮,鮮血環流。接着霸凌者又剪斷惠君頭髮,將斷髮泡進水中做成“髮菜湯”,連水帶發強行灌入惠君嘴裡。

兩場霸凌戲看似極端,實際相比網絡常見的真實霸凌視頻並無誇大。 年輕女演員們的表演也準確到位,無論霸凌者的癲狂猙獰還是受害者的心靈創傷,都令人背脊發涼,感同身受。

片中案件發生在2006年,正是女生校園霸凌視頻在中國網絡初興起之時。

因此,《默殺》中的霸凌元素並非只是娛樂噱頭,更展現出懸疑犯罪片少有的社會反思態度。

敢於直面校園霸凌的黑暗真相,反思霸凌造成的惡性影響,這是本片超越同類作品的關鍵。

《默殺》的另一個亮點是敘事的順暢清晰。柯汶利在成名作《誤殺》中已經展現出他對懸疑故事的掌控力,本片多人物多重動機的設定比《誤殺》信息量更大,層次更復雜。

充足的信息量和人物背景故事確實是優秀懸疑電影的必要條件,然而如何將複雜故事講得既懸念迭起,又清楚明白,也是對導演敘事能力的挑戰。

《默殺》首先做到了從始至終持續推進情節發展。每一場戲都能揭示出圍繞關鍵謎團的新信息。人物情感刻畫無論多濃墨重彩,也都能與情節發展緊密結合。

除去結尾,全片很少有場景需要停下情節推進,單純用來交待信息、渲染感情、雕琢人物。重要信息和人物塑造與主線遞進水乳交融,情節的漸進與人物的深化互爲因果,這是一部高水平懸疑片的必備素質。

在保持情節順暢推進的同時,影片的敘事層次也足夠清楚,懂得在最合適的時間點展現出最適量最恰當的信息。

劇作以幾個關鍵反轉爲座標點,將整個故事劃分爲幾個大謎團:誰殺了實施霸凌的女生團體?小彤爲何失蹤?李涵是一個暴力母親嗎?林在福的背景有何蹊蹺?

這些謎團在不同段落中先後引領故事發展,相互之間的累積勾連逐漸豐富,碎片彙集成全貌,勾勒出每名角色的心路歷程。

以懸念爲起點、以人物爲落點是《默殺》敘事的內在覈心。結尾真相揭示時,之前埋下的伏筆逐一覆盤,人物動機清晰明瞭。

對人物內心的理解引領觀衆還原出來龍去脈,邏輯的清晰化又強化了觀衆對人物的共鳴。

雖然《默殺》的情節和人物實現了融合,但人物刻畫還是顯出些許懸浮感。每個人的犯罪動機和情感動因從邏輯上都能說通,但呈現過於粗枝大葉,欠缺細膩自然的雕琢。

這導致偏重揭示人性、挖掘人物感情的部分場景目的性過於明顯,尾聲的煽情有些過猶不及。

然而歸根結底,《默殺》是一部硬核懸疑犯罪片,人物動機和心路歷程都是在爲情節的懸念性、嚴謹性和曲折度服務。

從這點來說,能做到抽絲剝繭、跌宕起伏,也能直面中國女生校園霸凌的殘酷,已經足夠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