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繼續“下沉”

2021年,電商行業迎來諸多變化。

短視頻平臺實質性切入電商,成爲各大主流電商平臺的競爭者;網紅直播電商遭遇重大變局;頭部電商平臺用戶規模幾乎與網民數量持平,整個行業用戶規模見頂,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

變局之下,每個參與者都面臨挑戰,也在尋找新機會。3月21日晚間,拼多多發佈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度業績報告。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窺見拼多多做出的轉變。

2015年成立至今,拼多多已經從我國電商行業的破局者,成長爲大型電商平臺。雖然拼多多的成交額和營收還在快速增長,但用戶規模逐漸觸頂後,拼多多也開始轉變發展思路,變得越來越“穩重”。

技術,尤其是農業技術研發,成爲拼多多未來數年的長期戰略。

01、狂奔六年,拼多多變了

從成立開始,拼多多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17年末,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量僅2.45億人,到2021年末,這一數據增長至8.687億人。四年間,拼多多活躍買家增長了6.24億人。

不斷擴大的活躍買家人數,支撐起拼多多平臺交易成交額(GMV)和營業收入的增長。2017年到2021年,拼多多GMV從1412億元增長至24410億元,複合增長率約104%。營收方面,2017年拼多多營業收入爲17.44億元,到2021年末這一數據增長至939.499億元。

拼多多在擴張的同時,也曾經歷過波折與質疑。比如,平臺曾被人詬病的“假貨”問題,以及被貼上的“五環外”標籤等。

但是,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拼多多在一二線城市的用戶人數在快速增長,關於拼多多“真香”的討論不絕於耳。

消費者態度的轉變,離不開平臺的不斷完善,這背後,也是拼多多戰略的轉變。

從用戶規模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約10.11億人。2021年末,活躍買家數量約8.7億人的拼多多,基本已經觸達用戶規模天花板。

在這種情況下,拼多多的業績增長已經不能再過度依賴用戶數量,而是要通過提升消費體驗等方式,增加用戶對平臺的信任,提高復購率。

2021年,平均每個買家一年在拼多多下單了70次,相當於一個月下單接近六次。從拼多多活躍買家年均消費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這種趨勢。2017年到2021年,拼多多活躍買家年均消費額從576.3元增長到了2810元。

拼多多的變化還體現在商品結構上。拼多多成立之初,打的是“拼購”“低價”概念,依靠高性價比的商品,平臺吸引了大量用戶,GMV快速增長。但單純靠低價,終究難以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因此,近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拼多多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

2019年6月,拼多多開啓“百億補貼”活動,參與活動的商品包括iPhone、海藍之謎、戴森吹風機等,它們大都是品牌標品,關注度高、可比性強且容易被用戶認可。

近年來,消費領域國貨熱潮不斷。今年年初,拼多多推出“多多新國潮流”項目,並聯合美的、上海家化、立白、君樂寶等百餘家國產品牌,共同上線首季“新國潮消費季”。

這個項目,旨在幫助國潮品牌擁抱新消費、爲其提供定製化方案,推動國潮品牌在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數字化。

對平臺上的買家來說,這意味着品質國貨數量的增加;對賣家來說,拼多多也從之前單純的賣貨平臺,變得更有能量。其實,早在2018年末,拼多多就曾提出過“新品牌計劃”,旨在利用平臺大數據,實現大規模定製化C2M,扶持品牌發展。

爲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產品,利用平臺優勢,推動品牌數字化,這是拼多多成長到新階段後的新任務,也是其新使命。

從平臺自身角度看,拼多多正在打破原來的“輕快奇襲”,變得越來越“穩重”。曾經,拼多多靠着強勢營銷佔領用戶心智,而現在公司越來越輕銷售、重研發。

(陳磊)

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營銷費用同比下降23%,而2021全年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30%。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表示,拼多多在2021年把重點從過去的營銷轉向研發,這將爲公司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通用會計準則下,拼多多2021年第四季度經營利潤69.070億元,對比2020年同期的經營虧損爲人民幣20.478億元。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66.195億元。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表示,四季度利潤的增長主要源於營銷費用的縮減以及一次性費用抵減。

02、繼續加碼農業

去年8月,拼多多宣佈投入100億設立“百億農研”專項,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爲目的,持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並將二、三季度的利潤全部投入到該專項。

“農業發展需要長期的耐心和投入,四季度的利潤將繼續用於支持農研科技的深度探索。”陳磊表示。

過去一年,拼多多堅持聚焦農業,並在農業人才、農產品品牌、物流倉儲領域進行了新一輪重投入。

▲3月21日,拼多多宣佈將Q4的利潤也將用於農研科技領域,持續推動農戶直連數字經濟。(蘇兆陽|攝)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存在“大國小農”的情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曾透露,在我國從事農業勞動的一線勞動力普遍年齡在55歲到60歲之間,80後農民佔比不足5%,推動農業數字化已經成爲一個急迫性問題。

農業數字化,涉及到農產品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其中,最基礎的因素便是人。

農產品主要依靠線下流通渠道,流通渠道長導致農產品收購價格低以及農產品附加值低等,都直接導致農民收入低。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選擇離開土地,外出務工。

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崛起,給農村年輕人提供了返鄉創業的平臺。

根據拼多多發佈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95後爲代表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爲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臺“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佔比超過13%。

在返鄉創業過程中,“新新農人”更願意回饋家鄉,並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熱衷於推動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

在農產品品牌化方面,“新新農人”通過電商效應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打響了會理石榴、平和蜜柚、涌泉蜜橘、秭歸臍橙、洛川蘋果、賓川大蒜、鹽源醜蘋果、蒲江獼猴桃等農產區的產地品牌,呈現出“一縣一星”、“一品一星”的現象。

除了打造品牌,拼多多還提倡農產品分級銷售,爲不同的農產品找到合適的消費者,從而減少損耗,提升附加值。

除了品牌、產業鏈的發展,長久看來,農業技術是推動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過去一年,“多多農研科技大賽” 孵化的多個前沿技術,正廣泛應用於全國各地。(莫斯提|攝)

在農研科技領域,拼多多發起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已連續舉辦兩屆,並先後孵化了溫室種植、無土栽培、AI種植等多個前沿項目,目前正廣泛應用於遼寧、安徽和雲南等地。

其中,參賽團隊“智多莓”開發的自動化種植系統,已落地丹東東港的草莓大棚,幫助傳統農戶實現了“一個大棚兩人管”到“一人管七個大棚”的產業升級。

03、堅守“本分”

在衆多電商平臺中,拼多多在農業領域扎的最深。其他平臺對農業的改造更多聚焦在“最後一公里”,而拼多多則佈局到了“最初一公里”,推動農業上游的產業化變革。

農業和拼多多算得上是互相成就,拼多多重視農業,首先跟其平臺特性相關。

2015年,黃崢創業成立的拼好貨(2016和拼多多合併)做的就是水果生鮮電商,可以說農產品是拼多多的起源,也是其特色。陳磊曾說:“拼多多起始於中國廣袤土地上的一個個農產品。”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拼多多平臺累計產生了610億件訂單,同比增長59%。據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透露,在農產品“零佣金”以及重投農業策略下,平臺涉農訂單的增幅尤爲顯著。浙商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拼多多農副產品GMV達到2700億元。

作爲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和在下沉市場成長起來的拼多多,天然就跟農業有更深的聯繫。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農業數字化仍是一片藍海,充滿想象力。但與此同時,農業數字化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拼多多堅持加碼農業,其實也是公司“本分”價值觀的驅使。

2020年年會講話中,黃崢曾說:“本分就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爲誰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依賴誰活着,自己的職責是什麼。”

從成立至今,無論是拼團,還是百億補貼等,拼多多做的所有決策其實都圍繞:通過壓縮供應鏈成本和大量補貼爲消費者爭取“多實惠,多樂趣”。在這個過程中,盈利是自然而然的附屬品。

農業數字化轉型,從消費端來說,可以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更優質的農產品;從生產端來說,則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化發展。而只有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好,消費者的需求得以滿足,拼多多成長的基石才能更加穩固。

“本分”的價值觀,其實是一種堅守“初心”的戰略定力,一種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實用主義。從當初被質疑,到現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接受,用戶感嘆的“拼多多真香”背後,其實靠的就是拼多多堅持下來的“本分”。

如今,拼多多將農業視爲未來數年的長期戰略。

“回首我們在農業方面的努力,我們對其中的積極作用感到欣喜,但農業數字化纔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磊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大農業的投入,並對這一長期願景保持專注和耐心,努力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除單獨標註來源外,以上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作者 | 齊敏倩 編輯 | 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