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菜市場

菜市場,承載着一座城市最濃的煙火氣。琳琅滿目的瓜果,上新的時令蔬菜,四季更迭在這方小小天地,猶如把時間拎在了手裡。這種生命融入時間的獲得感與滿足感,帶給人們與逛超市和商場截然不同的感受。

俗話說,每天醒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缺了哪一味都不是生活。攤販叫賣聲混雜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詢價拉客中觀察有趣的人物對話,菜市場蘊藏着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底色,跳動着城市的強勁脈搏。

家門口

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的蘋東市集是筆者在偶然閒逛時發現的,菜市場裡熱鬧但不嘈雜,水果蔬菜分區域經營,水果被攤販按色澤搭配,時令果品一般擺放在顧客隨手可拿的眼跟前。

在蔬菜區域,新上市的玉米、蠶豆和花生挨着,淡淡的玉米清香中裹着泥土味。說話間,攤販張路生一直用粗糙的雙手掰大蒜上的泥土。

來自山東的他和妻子已在蘋東市集賣了6年菜。回老家時,張路生見母親種的大蒜賣不出去,索性把自家和鄉鄰的大蒜湊了一面包車拉回北京。“我們村裡的大蒜沒有太大量,成批量外銷困難,收購商不來村裡,自家又吃不了,所以我就拉回北京賣,12頭的蒜辮子賣10元一條。”大姑娘麻花辮似的紫皮大蒜,不論是個頭還是賣相都不錯,聊天間隙,已有3個顧客買了單。鄉鄰種的大蒜賣給菜市場附近的顧客,就圖一個方便。

叫賣聲、問價聲、手機軟件支付到賬聲在菜市場中此起彼伏,織就一曲生活的樂章。來往交易因融匯人情倍顯溫暖,讓人暫時忘掉煩惱,迴歸生活的本真。

不論北京還是我常住的西寧,菜市場基本都在居民區附近,跟學校、藥店、超市一樣,構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商在推薦樓盤時,也會把這些作爲規劃中的重要城市生活設施介紹給意向客戶。城市規劃部門也會提前按照片區規劃配套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

菜市場一天中的頭撥顧客,往往是住在附近的大爺大媽,買菜就是爲了給家人做飯。他們的特點是動作慢、來回比較、挑選細緻。晚上下班時也是菜市場生意忙碌的時候,上班族往往來不及來回比較,看你猶豫,攤販們低聲告訴你便宜個5角1元,裝菜時順帶送兩棵小蔥和香菜。

生命就是一場體驗。還好,生命流淌的光景中,到每一座城市都愛逛菜市場的我,沒有錯過季節的饋贈。菜市場有着生活最爲本真的底色,閒來無人時攤販們嘮着家常,吆喝聲裡突然用方言吼一嗓子滿場亂竄的自家小孩,沒有寫字樓裡的客套,也沒有地鐵上的沉默,在犒勞舌尖味蕾的同時,菜市場,也撫育了我的情感和心靈。

大流通

6月底的一天,我早晨6點來到了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看到海量商品的中轉流通,感受到大流通帶給一座城市的活力。無論是市場規模、商品種類、輻射範圍還是管理服務,都體現了北京消費市場的活躍度。

河北人劉天洋自大學畢業後便子承父業,在新發地果品精品一區紮下了根,他父親是市場裡評選出來的“櫻桃大王”,近幾年,劉天洋又開始做起榴蓮進口生意。

“我們的榴蓮主要來自泰國和越南,輻射北方區域,每天能到一貨櫃。榴蓮運輸最大的難點是,需要根據果品成熟度進行運輸全過程的溫溼度控制。”劉天洋說,海運一貨櫃的運費在3萬元至5萬元間,比陸運空運便宜但耗時較長,往往需要10多天,對質量把控要求高;陸運時間短,費用也高一些;價格最高的空運,基本是爲了滿足固定客戶的需要。

逢年過節、親友團聚,不論天南地北,一桌好菜是標配,煎炸烹煮、江河湖海,都匯聚在這桌菜裡。隨着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大流通正深刻改變着國人的餐桌,也不斷影響着世界。各色菜品隨飛機、輪船、汽車、小三輪、電瓶車等多種交通工具運送到千家萬戶。快遞、冷鏈等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大流通進程中,中國的餐飲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三源裡菜市場,因其獨特的國際化特色、豐富的商品種類、優質的商品質量聞名北京。走進三源裡一條直道式的菜市場,澳洲龍蝦、意大利香腸、馬來西亞榴蓮、墨西哥牛油果等世界各地的食材在此匯聚。市場地處北京使館集中區,有不少外籍顧客。他們在這裡“買遍全球”,也能採購地道的家鄉食材。

三源裡菜市場設有蔬菜、水果、鮮肉、水產品、副食調料、糧油、麪食、茶葉、百貨及日雜等多個區域,幾乎涵蓋了所有與飲食相關的商品。市場內還有許多國外特色商品,如進口奶酪、意大利香腸、法國黑松露等,數不清的全球食材、紅酒、香料匯聚於此。逛一圈下來,能感受到北京濃濃的國際化大都市氛圍。

“我們店奶製品最大的客戶羣是住在附近的大爺大媽,隨着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和對健康的重視,現在咱們國家老百姓對優質食材的消費量和採購能力一直在上升。”河北人浦小君年近50歲,通過外貿公司進口優質食材,將自己的店面佈置得滿滿當當,兩個高大的保鮮櫃裡幾乎擺滿了市面上所有品牌的奶酪、黃油和芝士。“我在這裡做了幾十年買賣,市場裡的奶酪和紅酒由我們家的兩個鋪子分別經營。目前,生意從實體店逐漸拓展到網上銷售,這個菜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以前爲附近的國際友人提供食材,現在國內顧客的數量開始反超。”

國民餐桌的豐富度,見證了大流通帶來的便利化。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龐大的消費羣體讓中國成爲國際商家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

新需求

作爲消費者提高生活質量的承載平臺,菜市場的商品種類與來源、銷售模式等都在圍繞需求發生新變化。消費者的需求,是催生菜市場變化的隱形之手。

在北京市三源裡菜市場,筆者看到有兩個攤位上根本沒有菜,幾個年輕人卻一直在打包送貨,忙得不可開交。人手一部手機加一個筆記本電腦,就把整個菜市場的菜都裝到了網上商品櫥窗裡。

接到顧客網上訂單後,三源裡食材全城送的幾位年輕人一人負責一個訂單,迅速在菜市場內完成採購後全城送貨,主打方便快捷。

網絡的便捷開始影響傳統菜市場。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有名的百年老市場莫家街,是本地人購買新鮮食材和土特產的首選地。近年來,這裡逐漸成爲外地遊客前來打卡的地點。

莫家街是一家大型綜合市場,裡面有土特產區域、乾果生鮮區域、馬忠小吃城、蔬菜瓜果市場等,匯聚了本地土特產、沿海城市海鮮、新疆乾果、尼泊爾藏紅花等各地特色產品,是青海西寧市民選購食材最豐富的重要市場。

來自河南的呂愛枝在莫家街河湟特產市場做了9年土特產生意,60多平方米的商鋪裡擺放着枸杞、牛肉乾、藏紅花、犛牛奶片等幾百種貨物,其中,一串串曬乾的祁連黃蘑菇掛在顯眼處。“以前我們主要是賣乾貨,曬乾的祁連黃蘑菇是所有商戶必備的特產,現在顧客更喜歡買新鮮的,乾貨銷量沒有以前好了。”

以前因爲物流和冷鏈技術沒有現在方便,商家基本上賣乾貨較多。現在隨着高速公路在省內暢通,來自祁連縣的黃蘑菇、玉樹州的犛牛肉、黃南州的犛牛酸奶等新鮮食材源源不斷地供應着市民的餐桌。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消費者對品質與健康、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爲了提高生活品質,催生出便捷與高效的購買方式。

莫家街菜市場裡,一個堆滿了金黃色新鮮祁連黃蘑菇的攤位前,一位大娘正在選購大小適中的祁連黃蘑菇,“現在正是上市的時間,過了這段時間想吃都沒有新鮮的了”。西寧市民包括外地顧客都知道新鮮祁連黃蘑菇味道的鮮美。

“我們的野生新鮮黃蘑菇來自280公里外的祁連縣,一斤能賣35元到40元,牧民採摘後集中送到西寧,菜市場裡賣一部分,更多的加冰塊保鮮處理後發往全國各地。”來自門源縣的韓成才夫婦日常在菜市場守攤,平時也會通過網絡把高原時令新鮮食材賣往全國各地。

去年,北京市新發地市場在青海省西寧市開了一個批發市場,作爲政府引進項目,被賦予了發揮高原農牧產品對外大流通的作用,批發市場的各項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當下,我國消費者對食材的需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品質、健康、多樣化和個性化等方面,還涉及便捷性、生態環保性等多個層面,這些變化正推動菜市場的進化、演變、創新,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新需求。

流連於不同地區的菜市場,品味時代變遷中的社會百態,不變的還是那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時常到這些滿溢煙火氣的地方走走看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作者:石 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