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公墓土地積極活化 墓仔埔不再陰森森
三地門鄉馬兒村納骨牆一掃過去墓區景觀雜亂無章,也讓墓仔埔不再給人陰森森感覺。(林和生攝)
隨着國人殯葬觀念逐漸轉變,從火化進塔方式取代傳統土葬文化,屏東縣政府也趁勢推動公墓土地改善與活化,藉由發展太陽能光電、打造壘球場及公園,甚至配合導入通訊基地臺,不僅美化環境還有租金收益,讓過去民衆避之唯恐不及的墓仔埔不再陰森森。
根據統計,屏東縣公墓共計313處、面積達1045.7公頃,屏縣府民政處長徐富癸坦言,傳統公墓大多缺乏完整規畫,導致墓地雜亂無序或雜草叢生,嚴重影響環境景觀,也造成民衆對於公墓的負面觀感不斷加深。
縣府近來積極盤點公有墓地,並與鄉鎮市公所配合協調,進行公墓土地遷移開發與轉型改造,藉以促進區域發展,也增進縣民生活環境品質。
徐富癸指出,不少鄉鎮市公所近年發展環保自然葬,鼓勵親人走後不做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更不立碑、不造墳,取而代之的是樹葬、灑葬與花葬,光2020年一整年,就有603個案採取自然葬。
除此之外,縣府也盤點廢墓后土地,在臺電饋線可及區域導入太陽能光電,另潮州第2公墓遷葬後,也着手設計打造2座棒壘球場。徐富癸透露,因公墓位處偏僻,包括內埔及里港都有業者接洽,進行通訊基地臺架設,不僅可改善區域通訊品質,還有額外租金收入。
至於早期原住民喪葬習俗多采土葬,使得各部落公墓嚴重飽和,私有地濫葬情況也容易導致土石流發生。三地門鄉長Cemelesai積極召開部落會議,獲得族人認同,成功啓用多處納骨牆,由於山區視野好、環境佳,彷彿一座休憩公園,接續也有其他部落進行申請程序,未來希望朝向10部落都能設置納骨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