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會蠢到辱華嗎

文 | 佘宗明

如果拋開事實不談,蘋果吃飽了撐的之後就喜歡有事沒事辱個華。

但要是尊重下事實,結論大概是:蘋果辱華的可能性基本爲零。

人家是真的犯不着。

以上,說的是蘋果官網“辮子客服”這事。

事件皆因下面這張圖而起——

長辮子,寬眼距,高發際線,眼睛沒眯但睜得不夠大……

一見長辮子,立馬想到大清朝,立馬想到滿大人,立馬想到形象醜化……迅哥兒說的“想象力躍進”,被很多“精神營銷號”闡釋得很徹底。

蘋果就差自比竇娥了:我明明是在用審美多元化躲開“反種族歧視”的政治正確飛矢,居然又能被新款“反種族歧視”飛刀射中?

這時候,有媒體用一番澄清爲其解了圍:

1,該客服形象並非僅在中國官網存在,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蘋果官網都有。

2,這人不是亞裔,更不是中國人,而是印第安人,且是個女性。

不少“抵制蘋果”四個字已醞釀到嘴邊的號主,聞訊只能又將其嚥了回去,但依舊不改“渾身只有嘴還硬着”的習慣:就算沒辱,那也是審美殖民。

這也難怪,畢竟他們“理性是不可能理性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理性的,其他搵食手段又不會,靠偏激才能維持流量這樣子”。

蘋果的客服形象未必辱華了,但有些人內心需要蘋果辱一下華。

興許這纔是某些人的真實心態。

他們那被槓、懟、撕、噴調教的戰鬥欲,就像一把錘子,隨時備位,只待釘子。

沒有釘子,創造釘子也要錘。

就拿這事來說,那張所謂的爭議圖片,幾乎是各國蘋果官網通用款。

在通用款外,蘋果中國官網還爲中國“特供”了蘋果中國客服人員形象。

Ps:美國、日本、印度的蘋果官網,都有自己的“定製”客服人員形象。倒是韓國沒有。

但在某些人眼中,蓄辮子的客服形象就不該有,有,那就是別有用心。

反正他們設立的標靶是移動的。

人家身形挪到哪,他們的箭頭就能對準哪。

普天之下,莫非射程之內——只要是他們看不順眼的。

公無渡河,公竟不渡河,那我就推公入河。

“何患無辭”這詞不專供給他們,都有些可惜。

蘋果犯得着辱華嗎?

回答這問題前,先看一個數據: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23年第二季度成爲iPhone全球最大的市場,在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

根據其全球出貨量報告,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佔所有iPhone出貨量的24%,美國市場則佔21%。

蘋果不是李佳琦。

你可以不相信它的節操,但要相信它的智力。

借蘋果10個膽子,它也不敢辱華。

因爲它知道是誰供養了它。

說蘋果有意“吃完飯就砸鍋”,可能性約等於零。

又不是吃完這頓就不需要下頓了。

在“遙遙領先”的壓力面前,蘋果官方更不會傻到要自絕於14億人口的市場外。

就問一句:人家圖啥呢?

蘋果圖冒犯中國用戶樂趣的機率,比《都挺好》裡的保姆小蔡圖蘇大強“圖他歲數大,圖他不洗澡,圖他沒房沒車存款兩百多”的可能性還低。

不得不說,在大陸架衝撞的背景下,在華爲Mate60和蘋果Phone 15接連發布的節點上,情況會變得有些微妙。

就在昨天,“廣東夫婦(@大狼狗鄭建鵬&言真夫婦)”帶貨時抽獎送iPhone14,大概是在求生欲的驅使下,他們提前在公告中做了聲明:

不是不送華爲Mate60,是華爲Mate60實在沒貨。

饒是如此,很多網民仍敦促他們下次送福利請送華爲。

在當前語境中,支持華爲相當於站在“正確”的一邊。

希望華爲Mate60系列能遙遙領先,不是什麼錯。我也支持華爲變得更強大。

消費決策從來都是情感好惡的投射,這類情感經常是主觀的、個人化的。

所以纔有“野性消費”現象。

但野性不能絕對化地碾壓那些基本理性。

身爲華爲創始人的任正非就很清醒:“狹隘的民族情感和民粹主義會導致我們落後。”

傳訛和歪解,都是對他所說的狹隘的註解。

前不久,網傳“中國產的iPhone 15將僅供應歐美市場,而印度產的iPhone 15則專門投放中國市場”,就是典型的傳訛。

細想下就知道這不可能:要知道,iPhone的產能中,中國佔了約90%,印度只佔約7%。

經媒體查證,該消息是對彭博社報道的篡改,人家原意是:蘋果將首次在上市當天銷售印度製造的iPhone。

而將蘋果官網通用的印第安人客服說成“辱”,則是歪解。

機無完機,你把蘋果批成篩子都沒問題——只要你不編造不誇張。

可不能尬批。

“質疑-理解-成爲-超越”的四個步驟裡,可沒有一個叫“歪解”。

耐人尋味的是,每次有類似事件發生,輿論場總會引發站隊先行下的撕裂和混戰。

一方批另一方“你沒腦子”,另一方則回擊“你玻璃心”。

抽象的上價值,從來都只會引發扣帽子的狂歡。

先看具體的事實,才能讓事情迴歸本原。

在此事上,有些人認定蘋果辱華的理由是:蓄辮子,眯眯眼,亞裔形象,圖片放在蘋果中國官網上。

可目前看,“眯眯眼”“亞裔”“專門放在蘋果中國官網”都不存在。

至於蓄辮子這點,認爲蓄辮子就得跟“華”沾邊,也是心中辮子未去。

若是有人認爲只要長得像亞裔還醜,那就是在醜化咱,那蘋果沒準還會回懟一句:到底是誰在醜化?

循此邏輯,人家分明是“辱印(印第安人)”。

將事實層面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在想象層面強行關聯,不去反思自己的“外貌審判”,非要尬批對方的審美包容性,這顯然跟包容二字不搭界。

不是說可以躺平任嘲任辱,就算是無意識的“辱”,那也沒有免於批評的豁免權。

只是說,說人家“辱”,也得尊重事實先。

罔顧事實就尬批,那也許配得上一句李佳琦式的回敬:

“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好吧。這麼多年了視野漲沒漲,有沒有認真思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