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觀察]工信部油耗數據爲何丟了公信力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3月20日報道

導讀:

3月15日,央視新聞以"造假的汽車油耗"爲題,揭露了某汽車檢測機構和車企勾結制造虛假油耗的事件。僅憑企業誠信或者象徵性的油耗申報覈實制度並不能使消費者在購車時掌握真實油耗。相對於車企商業道德的糾偏,政府強有力的監管更爲關鍵。

央視曝車企油耗造假 檢驗機構爲虎作倀

3月15日,央視新聞以"造假的汽車油耗"爲題,揭露了吉林某家汽車檢測機構和汽車廠商勾結制造虛假油耗的事件。在報道中,檢測機構人士表示,只對車企送檢的樣車負責,併爲車企如何降低樣車的油耗出謀劃策。車企通過修改發動機參數等方法以達到降低車輛油耗的目的,由此得出該車"虛假"的低油耗數據,登上工信部網站,誤導消費者。

儘管事後,被曝光的海馬汽車對於油耗造假予以否認,但對央視提出的"是否廠家與檢測機構串通造假"的質疑並沒有給出迴應。每年3-15都會爆出一些看上去頗爲驚人的消息,不過這些消息在該行業內部可能已經不是新聞了。部分車企爲了自身利益,與一些檢測機構相互勾結,共同製造虛假油耗,油耗作假在汽車行業已經成爲一個普遍現象。

虛假油耗數據爲何還能堂而皇之的被張貼在工信部的網站上?油耗集體"注水"到底該誰擔責?央視新聞中將矛頭直接對向了汽車企業和檢測中心,然而被報道一筆帶過的國家監管部門,纔是這一問題的根源所在。相對於車企商業道德的糾偏,政府強有力的監管更爲關鍵。

油耗標識出臺之初發揮了積極作用

爲了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消費,爲了嚴格規範油耗檢測,2009年7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頒佈了《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根據這項規定,從2010年1月1日起,在中國境內銷售的總質量3.5噸及以下的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均需粘貼《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汽車生產企業或進口汽車經銷商需將不同油耗車型的《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樣本報工信部備案,開始強制汽車企業必須標明綜合油耗,要求新車需粘貼顯示該油耗數據的黃色標識,在官網上推出"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通告"專欄,用來發布油耗數據。

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是指輕型汽車將分別標明城市工況、郊區工況和綜合工況下的油耗等三類油耗標識。另外進口新車也同樣要貼油耗標識,以方便消費者辨識油耗程度或節能效果。工信部的油耗數據測試採用工況法,也就是汽車模擬不同工況下的行駛狀態。儘管工信部也強調過這些標籤數據和實際油耗存在一定差距,但測出的油耗對於車輛的經濟性還是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工信部作爲國家職能部門,發佈油耗測試結果的做法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被廠商沿用多年的"理論油耗"將一去不復返, 油耗標識新規的實施預示着中國汽車市場管理走向規範化。相比之前僅有的廠家發佈的理論油耗,至少消費者多了一個離事實更近的參考。通過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制度的建立,將向消費者提供燃料消耗量信息,引導消費者購買低油耗節能汽車,促使汽車製造商開發更加節能的車輛。

檢測機構濫用權力 爲"心虛"車企留下公關後門

工信部一再強調,工信部公佈的數據系實際油耗數據,是經工信部指定檢測機構、並按照統一的檢測方法檢測得出的。可是這一說法很快就遭到了質疑。

>>油耗數據由企業提供

工信部網站中《"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通告"數據來源及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一文明確指出,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通告發布的所有數據都是由生產企業(包括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和進口汽車經銷商)提供。工信部公佈的油耗數據,並非由其下屬的機構試驗得出,生產企業提供數據,只是所有廠商都必須按照工信部制定的方法進行測量。

>>檢測機構並不是“獨立”的第三方

工信部從沒有對檢測機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進行詳細闡述。一羣披着"官方色彩"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與車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靠汽車企業養活。目前全國有資格進行汽車能耗檢測的單位不到10家,而他們 承接指定的業務範圍遠不止"油耗檢測"一項。以長春汽車檢測中心爲例,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定爲"汽車新產品申報《公告》檢測機構"、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爲"汽車產品強制性認證檢測機構"等等,檢測中心具有汽車整車、底盤、發動機、車身附件、汽車用非金屬材料、輪胎等70餘種產品的檢測能力和非接觸速度計等10種汽車專用儀器的校準能力,此外還參與國家有關部門的檢驗政策的制修訂工作。

>>機構在檢測過程中“放水”

國家認定的汽車檢測機構,任務是幫助國家進行專業準確的檢測,但是在這裡,幫助企業造出更虛假的油耗卻成了他們的任務。爲了讓自己生產的車輛能夠享受國家補貼,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一些企業動起了歪腦筋,內幕觸目驚心。汽車生產廠家想將油耗做到多少,對方就可以"幫忙"做到多少。車企可以把相關係數交給那裡的工程師,他們會根據車廠想要達到的油耗數值計算出一套測試樣車的理想參數。至於之後怎樣調整下次送檢的樣車就是廠家自己的事了。測試過程同樣也可能存在造假的環節,比如至關重要的工況循環過程,測試者就可能"放水"。

>>送檢樣車都是"有備而來"

按照國家《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的規定,檢測車輛和銷售車輛必須相同。油耗數據是工信部指定檢測機構通過對車企送檢車輛檢測而來,而不是隨機抽查,這就不能排除企業"有備而來"。無論什麼產品,檢測機構只對送來的樣品負責,即便是來樣汽車被動了手腳,存在貓膩,他們也不會追究。很多廠家在送檢前,爲了得到想要的油耗,都會修改送檢車輛發動機的數據,這樣就可以讓車輛的油耗降低不少。對於這種情況,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睜隻眼閉隻眼。

審覈/懲罰制度全無 工信部監管不力難脫干係

那麼, 製造出來的這些虛假油耗數據,爲什麼能夠通過主管部門的審覈,堂而皇之的被張貼在工信部的網站上?這不僅僅是一兩個車型吹牛、某檢測中心作弊的問題,還牽扯到整個油耗檢測公示制度的科學性、嚴謹性以及頂層設計。工信部缺乏統一的測試標準、統一測試規範、統一檢測情況。工信部門作爲標準的實施者和管理者,面對弄虛作假行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管自己人"體制的短板。

>>沒有對檢測過程的監督體系

相關部門的監管缺失,爲追逐利益的汽車檢測機構和汽車企業搭建了"溫牀"。不管是試驗方法中有漏洞還是第三方檢驗機構與車廠相互勾結,最終需要對油耗測量問題負責的都應該是工信部。既然工信部將對車廠車輛油耗檢驗的工作分配到第三方檢驗機構,就需要對其全權負責、嚴格監管,不能允許大範圍虛假油耗問題的出現。

>>沒有對檢測結果的複查和審覈機制

現在國內的幾大檢測機構,都是工信部認定的檢測機構。工信部對這些來源的數據都直接認可,卻沒有能力判斷它是否是可靠的。在央視進行的調查中,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是工信部指定的實驗室,所以我們報的數據是多少就是多少,工信部根本不會再測試,也不會定期抽查,工信部完全認可這一數據"。既然第三方檢驗機構和被檢方有可能結成利益共同體,相關部門在制定管理措施時,就更應預見到其中可能出現的漏洞,防患未然。

>>沒有制定相關懲罰措施

此外,在政府部門出臺的《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汽車實際油耗可能會和油耗標籤上的數據有所差距,但這一規定並未對"有所差距"做具體量化。工信部稱對發現或有舉報並經指定機構確認查實未按規定報送《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備案,或未按規定進行標示、標示內容與公佈數據不符的,將視情節嚴重,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理。但目前並未因油耗虛報處罰過任何一家車企。

本站汽車查詢工信部油耗信息網站的過程中,也發現這套系統做的並不是太到位。

他山之石:在美虛報油耗代價極高 車企賠償數億美元

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根據各自國情實施了不同形式的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制度,作爲控制汽車二氧化碳排放和油耗的主要措施之一。汽車生產經營者出於趨利的目的,製造虛假油耗信息,並不是中國市場獨有的"專利"。在美國也發生過汽車企業對油耗數據造假的情況,這些企業都爲自己製造虛假油耗數據付出了代價。

2012年,現代和起亞生產的共13款2011至2013年款車型,被檢測出實際油耗都與宣稱的測試結果不符,存在誇大。而現代起亞公司也發表公開聲明,承認自己虛報油耗。根據美國環保署的調查結果,現代、起亞這些汽車的油耗,平均每加侖被調低1至2英里。但就是這不到1升的虛報,讓現代和起亞付出了巨大的真金白銀的代價。現代和起亞公司去年年底表示,願意給美國的消費者平均每人一次性賠償約320美元,總金額高達近4億美元,約人民幣24億元。

就在去年,由於消費者投訴福特公司2013款混動車實際油耗數據與廠家公佈的數據不符,美國環保署(EPA)對福特的這款車進行調查,發現福特公司存在虛報油耗的情況,福特公司立即宣佈改動油耗數據,並對所有購買這款混動車的每位車主賠償550美元。總賠償額高達1760萬美元。

汽車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僅憑企業誠信或者象徵性的油耗申報覈實制度並不能使消費者在購車時掌握真實油耗。在各地區愈發嚴格的排放法規約束下,在節能廣告效應帶來的暴利面前,汽車巨頭有足夠大的鋌而走險的衝動。在美國,每種車型的認證試驗均由汽車企業自己進行,然後再將試驗結果上報環保局(EPA)。初始階段,環保局將100%地對試驗結果進行復查,判斷合格與否,並以複查數據爲準。隨着汽車企業的自覺性提高,現在複查率已經降到10%左右。一旦汽車企業自報的油耗過於偏離環保局的複查結果,環保局會讓企業付出高昂代價。

監管和懲罰才能遏制油耗造假

中國汽車市場缺乏的,或者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通過媒體譴責汽車生產企業的作假行爲,而是如何通過更加有效的措施,來制止企業的作假行爲。中國目前尚未有類似的處罰措施,車企在國內造假不僅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甚至可謂好處多多,一方面,可以騙取國家的節能補貼,另一方面,也是廠家最重視的,可以騙取消費者的購車意願,因爲隨着油價的節節攀升,省油已成爲消費者購車時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車企自然都願意把自己的油耗往低裡寫。

油耗問題是嚴肅的商業誠信問題。既然消費者對此處於完全的弱勢狀態,主管部門就更應履行起應有的責任,絕不能對造假行爲聽之任之。這些年,從來沒有一起消費者維權要求補償燃油損失的案例,因爲廠家能以官方檢測認定來推卸責任。"盈科律師事務所蔣蘇華律師說,如果提起訴訟,即使相關產品的公示油耗已被證僞,也會因爲制度法規的不健全,而使消費者維權無門。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僅需要相關配套法規的完善和細化,也要有相關部門的執行力度和堅決態度。明確商業規則的誠信底線,這是政府監管部門最該參考的。

不夠公開透明的測試本身也許就是"潛規則"滋生的溫牀。這一切都是源於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信息不對稱。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動態數據庫實現車輛燃油標識的實時更新,不僅可以讓消費者更加真實的關注車輛油耗,而且還可以杜絕廠家們的二次貓膩。工信部需要將數據檢測過程完全置於陽光下,接受公衆和專業人士的查詢和監督,向公衆提供更爲透明的程序、進程以及適時的答疑解惑。這樣,即使會有技術上的瑕疵和失真,公衆也會加以理解。而如果遮遮掩掩,拒絕將自己所做的事情透明化,那麼即使沒有潛規則,公衆的疑雲也揮之不去。

結語

沒被曝光的車企並不意味着就此安全過關。工信部油耗標識形式正確,結果遺憾。什麼時候,監管作爲真正得到了發揮,消費權利也纔會堅挺起來。

欄目簡介

本站汽車《汽車觀察》欄目爲您提供不一樣的汽車行業新聞解讀,通過對汽車行業重大事件、焦點話題的深入報道,反映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用冷靜的思維觀察市場現狀,爲網友提供國內、國際一流汽車企業生存樣板。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