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人形機器人成爲好幫手
來源:經濟日報
人形機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見的角色,在剛剛落幕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大放異彩。會跳舞、能作詩,會端上咖啡、疊好衣服……機器人大會上,27款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令人大飽眼福,也讓不少參觀者充滿期待。
事實上,如今吸睛無數的人形機器人並非新鮮事物。早在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相關團隊就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智能機器人——ABOT-1。這個真人大小的傢伙,和人類一樣擁有兩隻手、兩條腿,它可以用雙腳走路,用手抓住並移動物體,還可以簡單對話。不過,半個世紀過去了,人形機器人至今還未實現大規模商用。
展望未來,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闖過幾道關?
一個是功能關。從“能走路”到“好幫手”,消費者需要的是成熟、穩定的人形機器人產品。這就要求人形機器人不僅要“長得像人”、行動類人,還要“神式”類人,即在理解、表達、思考等方面向人類看齊。
現如今,人形機器人“類人”水平如何?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人形機器人的靈敏度和完成率只有人工能力的20%左右。從技術進展看,當下人形機器人正處於從實驗室加速邁向產業化的關鍵階段,目前雖然已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一系列技術難題亟待攻克。比如能耗問題,一般的人形機器人處於待機狀態可以維持5小時至8小時,如果直立行走僅能維持2小時至3小時,無法長時間使用。再如運動能力,儘管有些人形機器人已經可以成功實現上下坡,甚至可以小跑,但其動作仍然緩慢、僵硬,無法像人類一樣自然暢快。而這些,都是尚處於成長階段的人形機器人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也是決定消費者最終會不會爲其買單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是價格關。不管人形機器人外形有多酷,對廣大消費者來說,便宜好用、能幹活纔是真理。宇樹科技H1人形機器人售價約65萬元,“夸父”人形機器人售價60萬元至80萬元,Walker系列平均售價約598.8萬元……受制於高端零部件、原材料、研發以及生產規模等多種因素,目前人形機器人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售價普遍在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高昂的價格疊加相對有限的使用場景,人形機器人對於消費者顯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未來,誰能率先實現規模化量產並將成本降至大衆可接受的合理範圍,誰就掌握了人形機器人的消費密碼。
眼下,人形機器人商用整體處於起步階段。不過,需要看到的是,我國豐富的產業生態和消費場景、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大模型等技術的賦能,爲人形機器人加速奔跑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們相信,隨着技術瓶頸的逐步克服、產業鏈日趨完善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不斷利好,人形機器人走進大衆生活將不再遙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