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金20年僅覆蓋3200萬人,業內呼籲向中小企業擴面
作爲我國首個實行市場化投資體制的繳費型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在過去的20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過程。在建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制度成爲社會共識的當下,企業年金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機遇。
26日,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實驗室)主辦的“企業年金髮展20週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爲,企業年金面臨的發展瓶頸是覆蓋面太小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呼籲通過優化年金政策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擴大覆蓋面,讓更多職工擁有養老保險第二支柱。
本次研討會上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4》(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企業年金基金積累規模達3.19萬億元,年均規模增速爲21%(2007年以來),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企業數量爲14.2萬家,全國企業年金覆蓋職工人數3144萬人。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中只有7%左右有企業年金,無論是企業覆蓋率還是職工覆蓋率,各省之間、行業之間、國企民企之間差異均較大,主要問題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中西部企業參與率太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企業年金覆蓋面太小,有明顯的所有制偏好,有濃厚的體制基因,它是國企改革的產物。所以絕大部分企業加入不進來,門檻比較高,進入流程非常複雜。
按照相關規定,參保人要參加企業年金必須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而且所在企業必須盈利,企業還需建立集體協商工會制度等,這將很多企業和參保人擋在了制度的門外。“加入的流程也很複雜,企業年金方案需要報批審批手續平均需要52天,這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還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鄭秉文說。
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情況也凸顯出了企業年金擴展速度的滯後。同爲第二支柱補充,養老保險的“職業年金”在建立幾年之後就基本覆蓋了機關事業的絕大部分員工,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在36個城市(地區)先行先試不到兩年就超過全國企業年金運行20年覆蓋人數的一倍。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鬍曉義認爲,2025年到2035年是我們國家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走向成熟的時間段,也是企業年金制度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
胡曉義表示,企業年金過去發展過程中,覆蓋對象以國企、央企、大企業爲主,現在這個方面的擴面資源已經飽和了。在市場的組織方式、就業形式多樣化的趨勢下,未來擴大企業年金制度覆蓋面的重點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其他各類社會經濟組織,甚至叫作跨單位邊界的羣體。
“爲了實現這樣一個目標,需要優化年金政策,開發出簡易的年金計劃,使相關的規則更加具有靈活性,總的目標就是降低進入門檻。需要在參保羣體的准入、繳費標準、民主程序以及投資選擇等方面允許有一定的彈性。”胡曉義說。
鄭秉文表示,下一步改革企業年金制度的重點是最大限度消除“所有制偏好”,配合將企業年金納入“薪酬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要引入“選擇性自動加入”機制並對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稅優政策應予以優化等。
胡曉義表示,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政策大體是一致的,目前參保人數、基金積累的總額等量齊觀,在個人賬戶的虛實程度、管理方式、治理結構有一定的差別,所以要創造條件在適當的時候將二者歸併爲職業性年金,並且統一相關的政策可能更有利於從更高層面實現制度的公平性、規範性和可流動性,提高資金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