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勞動的不義食品?《BBC》調查在義大利洗產地的新疆「血番茄」

進入採摘期的新疆番茄工廠,2011年時新疆加工番茄總產量佔全中國的70%以上,番茄產品年出口70萬噸以上。 圖/報系資料圖庫

【2024. 12. 3 歐洲/中國】

強迫勞動的不義食品?《BBC》調查在義大利洗產地的新疆「血番茄」

「產品寫着義大利番茄,但其實是來自中國新疆的『西紅弒』?」各種番茄加工食品在歐美超市極爲常見,且產地經常寫着義大利,但《BBC》發現,英國、德國許多連鎖超市銷售的自有品牌番茄糊,卻用了中國番茄——中國最大番茄產地就是新疆,而當地疑似涉及強迫勞動的維吾爾人,工作內容除生產新疆棉之外,也包括種植採收番茄,且追溯這些超市產品番茄原料的原始來源,發現是新疆生產兵團旗下的公司。這代表,這些超市番茄產品,除了原料產地標示不實之外,也涉入了「血番茄」人權爭議。

許多歐美家庭的家常菜色經常使用番茄做爲食材,例如烹調義大利麪時,番茄糊更是不可或缺;而超市裡的賣的番茄糊製品,也經常會標示產地是歐洲番茄種植重鎮的義大利(同時也是許多番茄料理的起源國)——但是,《BBC》將64項在英國、德國、美國的超市販售的番茄產品(其中多數號稱使用義大利番茄,部分沒有標示番茄產地)委託化驗,卻發現當中17項可能含有中國番茄。

這17項番茄產品,多數是超市的自有品牌,而且都在產品介紹中聲稱使用義大利番茄,像是英國平價超市ASDA的濃縮番茄糊和高檔超市Waitrose的「必備番茄糊」(Essential Tomato Purée);有的甚至品名就寫了「義大利」,例如英國連鎖超市Tesco販售的「義大利番茄糊」(Italian Tomato Purée)。

其他測出中國番茄成分的,還包括英國超市Morrisons、德國超市Edeka、Rewe、Lidl自有品牌的番茄糊。

許多歐美家庭的家常菜色經常使用番茄做爲食材。圖爲番茄濃湯。 圖/美聯社

▌歐洲超市產品內的中國番茄

實驗室測試的方法是將《BBC》送去的番茄產品(從超市自有品牌到義大利頂級品牌都有),分別與來自中國和來自義大利的樣本進行比較。接受這項委託的是位於澳洲的產地驗證公司Source certain,該公司首先分析番茄從產地的水源和岩石中所吸收的微量元素,再以分析結果,分別做爲中國番茄和義大利番茄的「指紋」,與受測試的番茄產品進行比對。

64項產品的測試結果,多數產品確實含有義大利番茄,包括所有在美國銷售的品項、義大利品牌Mutti和Napolina、英國超市和德國超市的自有品牌中,也有部分的確使用義大利番茄,像是英國高檔超市Sainsbury's和Marks & Spencer。

而在17項可能含有中國番茄的產品中,有10項是由義大利食品加工公司Antonio Petti生產——這家公司除了有自家品牌的番茄食品外,也替歐洲各地超市代工其自有品牌的番茄製品,是大集團The Petti group的一部分。《BBC》追查The Petti group的貨源,發現在2020年到2023年之間,該集團從新疆購入了超過3.6萬公噸的番茄泥,這些番茄泥又來自「新疆冠農」(Xinjiang Guannong)公司和其子公司。

新疆冠農是中國最大型的小包裝番茄製品出口廠商,《轉角國際》追查公開資料,發現番茄產業佔其營業額近4成,在2024年上半年新疆冠農靠番茄產業賺進9.52億人民幣;不過,新疆冠農最大的營利來源,其實是棉花,也就是惡名昭彰的新疆棉——2024年上半年,棉花產業爲新疆冠農賺取12.88億人民幣,佔其總營收的53.62%。

而新疆冠農的背景,更加令人警惕——這家公司成立於1999年,共同發起成立的單位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二師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三十團、新疆庫爾勒農墾供銷合作總公司(現變更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永興供銷有限責任公司)、新疆農墾庫爾勒物資總公司(現變更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天潤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5個共同成立的單位均是新疆建設兵團的國有法人單位,新疆冠農本身便是兵團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麾下的新疆冠農公司的番茄製品生產線。該公司在2014年時新增5條自動化生產線,日均產量450噸,大量產品銷往海外。 圖/新華社

▌血棉花和血番茄

歐洲超市所販售的番茄製品,被發現其實來自中國,牽涉的問題相當嚴重——除了當中多項產品號稱用義大利番茄,因此有產地標示不實的問題外,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番茄來自新疆——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番茄產地,多數中國番茄都在新疆種植產出(中國番茄又佔全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如前述的新疆冠農公司就經營番茄產業,而像棉花、番茄這些勞力密集產業,當中便有當地維吾爾人遭遇強制勞動的問題。

2019年時,聯合國就指責中國對維吾爾人等新疆少數民族穆斯林施以酷刑和虐待,無數維吾爾人被抓捕至再教育營、遭受強迫勞動,而當地生產著名服飾材料「新疆棉」的棉花產業,是首批被質疑涉及強迫勞動的產業之一;同年新疆棉也被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認證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指出生產過程和勞動環境存在疑慮、2020年暫停採購。維吾爾人遭強制勞動的消息揭露之後,新疆棉便成爲了世人眼中的「血棉花」,國際知名服飾品牌紛紛停用。

而維吾爾人被強迫勞動的產業不只棉花,《BBC》採訪了14位人士,這14人都指出,他們在過去16年,目睹或親身遭受了新疆番茄田裡的強迫勞動,例如一名化名艾哈邁德(Ahmed)的受訪者就自述:「(監獄當局)告訴我們,番茄將出口到海外」,而如果工人們沒有完成每日採收650公斤的配額,就會遭到電擊棒電擊的懲罰。

維吾爾族教師馬木提江(Mamutjan)也表示,自己曾因未能完成配額而遭毆打,毆打方式是「在一間黑暗的牢房哩,天花板上掛着鐵鏈,他們把我掛在那裡並說:『你爲什麼不能完成工作?』他們打我的屁股、我的肋骨,傷痕還在。」

《BBC》指出,這些受訪者說法很難一一覈實,但14人的說法一致,且與2022年聯合國調查新疆的報告中所提證據呼應,該報告指出了新疆再教育營存在酷刑與強迫勞動。

在歐洲各地超市自有品牌的這一案例中,回溯到的番茄原始供應商的新疆冠農,其隸屬新疆生產兵團麾下,更大幅加深這些番茄是來自強迫勞動生產的疑慮。

帶有強迫勞動生產的「血番茄」疑慮的中國番茄(在中國被稱爲西紅柿),就從新疆,透過火車載運,途經哈薩克、亞塞拜然等中亞國家,進入喬治亞,再從喬治亞轉運義大利,經義大利廠商加工,幾萬噸的中國番茄,就這樣洗產地之後,再度出口、貼牌,流入歐洲各地的超市,成爲了「義大利」番茄製品。

示意圖,北倫敦的一間Tesco Express超市,一名超市員工正在爲披薩塗上番茄醬料。 圖/路透社

示意圖,超市內販售的番茄製品。 圖/美聯社

▌各家超市及義大利供應商的迴應

中國政府從始至終否認壓迫新疆維吾爾人、否認強迫勞動,而產品受測試的超市也都向《BBC》提出異議。由於涉及的爭議問題嚴重,這些超市嚴肅以待,並進行內部調查,Tesco和Rewe都暫停供應被指出有問題的產品。另也有多家超市對《BBC》委託採用的測試方法提出疑慮。Waitrose、Morrisons、Edeka和Rewe表示其自己另外進行了測試,結果與《BBC》獲得的結果不同,沒有發現產品內容物存在中國番茄的證據。

而德國平價超市Lidl則承認了產品有使用中國番茄,Lidl表示其產品「巴雷薩茄糊」(Baresa Tomatenmark)在2023年時因爲供應問題,一度改由義大利供應商Giaguaro供貨的產品在德國出售。Giaguaro則表示自家產線尊重工人權利、如今沒有在給Lidl的產品中使用中國番茄。《BBC》追查,發現Giaguaro的產品使用過新疆中糧屯河公司(Cofco Tunhe)供應的番茄,中糧屯河是中國國有企業中糧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在2023年12月時因強迫勞動而受到美國製裁。

爲多項被發現使用中國番茄的超市產品代工的The Petti group,則在2021年時,旗下一家工廠因涉嫌詐欺而遭到義大利憲兵突襲搜查,根據義大利媒體報導,其番茄產品將中國番茄和其他外國番茄一起冒充作義大利番茄。不過2022年,此案庭外和解,The Petti group否認使用中國番茄的指控,此事不了了之。

爲求證,《BBC》記者假扮商人,聲稱要向The Petti group下訂單,因此受邀參觀其位於托斯卡尼的工廠,而在記者詢問總經理佩蒂(Pasquale Petti)是否有在產品使用中國番茄時,佩蒂表示:「是的......在歐洲沒人想要中國番茄,但如果你覺得沒問題的話,我們會找到方法來產出可能的最好價格,甚至是用中國番茄。」

示意圖,市集上的新鮮番茄。 圖/路透社

《BBC》記者也在工廠裡拍到,廠內裝着番茄糊原料的十幾個藍色桶子,其中一個的標籤上寫着:新疆冠農,生產日期2023年8月20日(Xinjiang Guannong Tomato Products Co Ltd, prod date 2023-08-20.)。

後來The Petti group對《BBC》調查的迴應,是聲稱新疆冠農在2020年因強迫勞動而受到美國製裁之後,就沒有再從該公司購買番茄產品,但承認從一家叫作「巴州紅果」(Bazhou Red Fruit)的中國公司採購番茄糊,而這家公司「沒有從事強迫勞動」。但《BBC》調查,巴州紅果的電話號碼與新疆冠農相同,而包括航運數據分析在內的其他證據表明,巴州紅果是新疆冠農的空殼公司。

The Petti group再回應,許諾未來不會從中國進口番茄產品,並將加強對供應商的管控。

對新疆強迫勞動問題,美國以嚴厲的制裁、立法等手段停用相關產品,但歐洲和英國採取溫和手法,允許企業自律來保障供應鏈裡不存在強迫勞動——但在此案例中,顯示這種方式存在漏洞。

英國記者兼食品律師東戈(Dario Dongo)表示,《BBC》的調查結果顯露了另一個問題:食品的真實成本。東戈說:

「當我們看到低價時,我們必須自問,低價背後是什麼?這產品的真實成本是多少?誰爲此付出代價?」示意圖,新鮮番茄。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