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千億金融信創市場,數據庫研發創企尋路差異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報道

近年來,金融信創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金融信創產業市場規模達到1138.25億元。隨着金融信創政策深入實施與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預計到2026年,這個數字將達到3019.0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1.5%。

但是,金融機構核心交易系統的信創征途並不輕鬆。

貴州易鯨捷董事長李靜向記者透露,在金融行業核心系統數據庫信創領域,海外產品依然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具體而言,一是其優化器性能相對出衆,在數據增、刪、改、查等方面具有更快的處理能力;二是其經歷數十年研發運營,生態和服務覆蓋衆多金融業務場景;三是海外產品長期投入大,成熟度高,系統穩定性相對更好。

“因此在金融行業核心系統數據庫底層架構建設運營方面,我們仍需奮力直追。”她表示。

此前,貴州易鯨捷獲得中國電子旗下中國軟件、貴州創新賦能大數據投資基金等的投資,加大金融數據庫信創的研發投入。目前,這家企業已通過“沙箱機制”驗證數據庫信創的能力,着手採取“雙庫並行”方案,與境內銀行開展相關合作,推進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全棧信創的落地運行。

借道“雙庫並行模式”與“分佈式架構”尋求突破口

面對海外產品在金融行業核心系統數據庫運營方面的較高競爭力,國內金融信創企業紛紛通過新的技術路線,力爭換道超車。

一位長期關注金融信創產業的創投機構合夥人告訴記者,目前在金融數據庫信創研發領域,衆多境內科技企業普遍研發基於雲原生的分佈式數據庫架構。

究其原因,一是隨着金融業態發展,金融機構的客戶分層越細緻,越需要差異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這意味着金融機構需構建“蜂窩狀”等分佈式數據庫架構,讓用戶可以在不同交易節點快速獲取差異化金融服務;

二是隨着用戶數量增加與業務處理需求驟增,金融機構的交易系統運營壓力與日俱增,若金融機構一味在集中式架構基礎上做垂直擴展,將付出相當昂貴的成本。相比而言,分佈式數據庫架構可以進行拆分,通過持續增加交易節點處理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令金融機構運維成本相對可控同時,還能有效平滑業務系統“遷移”成本,達到業務連續性穩定性要求。

他表示,當前創投機構也認可分佈式金融數據庫架構信創的技術研發路線,尤其是近年金融行業數據庫信創進程加快的情況下,他們認爲相比海外產品的集中式數據庫架構,分佈式數據庫架構更能契合當前境內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底座需求。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分佈式數據庫架構屬於“新鮮事物”,衆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基於技術安全性可靠性與系統運營穩定性的考慮,對使用這類金融信創產品仍採取審慎態度。因此,衆多國內金融信創研發企業普遍採取“雙庫並行”模式,逐步將金融機構數據庫架構替換成“信創產品”。

所謂雙庫並行,主要是金融機構核心系統交易數據等信息同時在海外數據庫產品與數據庫信創產品“跑起來”。一旦後者遭遇故障或軟件運營問題,相關數據迅速切換到前者進行處理,確保金融機構整體業務運營平穩開展。此外,雙庫並行需通過“覈對”不同數據庫數據,確保數據在兩個系統運營過程不會發生錯誤或遺漏,保證業務數據一致性。

李靜告訴記者,要落實“雙庫並行”,難度着實不小。一是數據庫信創產品的故障率必須控制在極低水準,才能吸引境內銀行等金融機構願意嘗試“雙庫並行”;二是在“雙庫並行”過程中,數據不能出現丟失或出錯狀況;三是數據庫信創產品的運行性能與系統穩定性安全性能持續“比肩”海外產品,才能驅動金融機構逐步將主庫運行系統替換成信創產品。

“這背後,是分佈式數據庫信創產品需與其他服務器、操作系統、中間件、網絡設備等軟硬件信創產品形成極強的協同效應,持續降低故障發生機率,以及確保數據在金融軟硬件信創體系的處理效率持續提升。”她表示。

在李靜看來,要吸引更多境內金融機構使用全棧分佈式數據庫信創產品方案,後者還需證明自己在系統穩定性可靠性、業務數據處理效率、故障處理響應速度與快速解決、數據安全性等方面的能力不輸於海外產品,並獲得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認證。但要達成這些目標,首先需要更多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使用分佈式數據庫信創產品方案,讓後者在實際運營過程持續迭代升級並提升性能。

海外收購解決技術研發瓶頸還需關注“知識產權”風險

目前,無論是金融數據庫信創還是其他金融軟硬件自主研發,國內科技初創企業突破技術研發瓶頸仍然面臨挑戰。一位民營銀行首席信息官此前向記者表示,當前金融軟硬件信創技術研發在生態、穩定性、性能、兼容性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於是,個別科技初創企業採取海外併購方式解決技術研發瓶頸。

李靜告訴記者,在機緣巧合下,2015年他們收購了深耕HTAP架構融合型分佈式數據庫研發的天騰團隊(Tandem,來自惠普)創立了美國易鯨捷公司。此後美國易鯨捷與貴州易鯨捷等關聯公司簽訂《技術轉讓、開發(委託)協議》,約定所有技術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全部歸屬母公司(貴州易鯨捷)所有,後者擔負美國公司員工的薪水與運營資金,以此確保貴州易鯨捷能使用美國相關技術開展數據庫技術創新研發。

2018年,隨着金融信創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貴州易鯨捷決定以中美團隊“混編”方式成立項目組,着手研發適合中國銀行業核心交易系統的數據庫產品及相關底層技術架構。

3年後,這個“混編”團隊基於HTAP架構,研發了具備交易能力與數據分析能力的銀行核心系統數據庫產品。但是,由於這個產品研發平臺設置在美國,一旦美國易鯨捷方面切斷貴州易鯨捷設在美國的研發平臺VPN,將導致後者無法訪問研發平臺,研發人員難以進行代碼提交、編譯、打包、問題定位等工作。

“其間,我們與美國團隊開展大量磋商,最終達成協議。”李靜透露,一是貴州易鯨捷支付美國團隊遣散費及欠款,將美國團隊持有的美國易鯨捷股票轉讓給貴州易鯨捷,二是貴州易鯨捷聘請律師起草文件,與美國易鯨捷全體員工簽訂《股份轉讓及解除協議》及宣誓書,後者承諾其在美國易鯨捷工作期間產生的勞動成果及知識產權永久歸屬貴州易鯨捷所有,永不申訴。

她告訴記者,過去三四年期間,基於相關數據庫技術的“合規轉讓”,貴州易鯨捷在EsgynDB基礎上,相繼研發面向境內銀行核心交易系統的分佈式數據庫QianBasexTP無中心化的分佈式數據庫,通過沒有管理節點與適配更多硬件,逐步解決銀行核心系統全棧數據庫信創系統搭建過程所面臨的硬件安全問題。

一位創投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無形間給金融數據庫信創技術研發帶來新的“潛在風險警示”。目前,國內科技初創企業在金融數據庫信創技術研發,要麼完全自研,要麼基於PG、MySQL等開源數據庫開展二次開發。其間,這些初創企業會吸收來自DB2、Informix等海外數據庫研發企業的專業科研人才,解決數據庫信創過程的技術研發瓶頸。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國內科技初創企業“無意間”使用海外企業的技術專利與知識產權,將對信創產品運營產生較大不確定性。畢竟,境內金融機構基於審慎經營考慮,不允許數據庫信創產品存在技術專利使用糾紛。

除了技術研發過程存在多重挑戰,市場競爭趨於激烈也是國內科技初創企業能否抓住金融信創風口實現業務快速成長的一大變數。

前述創投機構合夥人指出,近年互聯網大型企業也紛紛佈局分佈式金融數據庫信創賽道,通過“雙庫並行”模式與越來越多境內金融機構開展核心系統數據庫信創替換合作。因此,國內科技初創企業需找到差異化發展空間,才能讓創投機構看到企業業務的成長潛力與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