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製藥行業併購交易規模創十年新低,中國生物藥企機會在哪

由於全球最大的製藥商不願在商業化藥物上押下重注,轉而青睞處於早期階段的藥物開發商,全球醫藥併購價格正在迴歸理性。

最新數據顯示,製藥行業的交易額已跌至近十年來新低,這也給了更多中國生物製藥初創企業獲得資金的機會。

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LSEG)的數據,截至今年11月底,以禮來、諾華和Vertex等爲首的製藥集團在全球共完成558筆交易,總價值672億美元,創下了2016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僅爲去年同期交易價值的一半。

今年最大的生物技術交易爲Vertex公司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技術公司Alpine Immune Sciences發起的一項價值49億美元收購,但這與去年輝瑞430億美元收購抗癌藥物開發商 Seagen相比相差甚遠。

市場分析人士認爲,今年全球製藥行業併購活動放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缺乏大規模的重磅交易,二是大型上市生物技術公司的估值過高,導致潛在收購者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製藥巨頭正在面臨專利到期的挑戰。諮詢機構畢馬威數據顯示,到2030年前,全球大約有190種藥物將失去專利獨佔權,各大製藥集團的銷售額預計將因此損失590億美元。在這一背景下,製藥巨頭們正在尋求收購潛在的重磅藥物來填補管線。

但這一次,它們將目標瞄準了更早期的藥品,從而期望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進行收購。爲Seagen公司提供諮詢的MTS Health Partners分析師Andrew Weisenfeld在一份報告中稱,製藥集團對於收購變得更加挑剔——許多大公司的收購價格非常昂貴,而企業根本無法支付這些價格。

另一方面,由於2023年全球醫藥併購市場已經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優質的收購標的,這也讓今年的大手筆收購銳減,製藥巨頭對2024年剩餘的資金池更加謹慎。

併購集團Cooley聯席主席Jamie Leigh在一份客戶報告中稱,儘管今年也有一些大型交易完成,但幾乎沒有任何一起大規模的併購是直接針對某個具有前景的藥物,而更多是出於公司整體戰略方面的考量。

從今年的併購交易規模來看,價值低於50億美元的交易成爲製藥公司在進行併購決策時所優先考慮的,因此私營公司比上市公司獲得了更多青睞。

今年10 月,丹麥製藥集團Lundbeck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神經科學初創公司Longboard;默沙東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新銳眼科生物技術公司EyeBio。

這也給了中國生物技術初創公司更多受到資本關注的機會。11月13日,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宣佈以8億美元收購中國生物醫藥公司普米斯生物,以增強其腫瘤藥管線。

通過收購普米斯生物,BioNTech將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該公司還將在中國增加一個研發中心。交易完成後,超過300名普米斯生物員工將加入BioNTech。

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製藥巨頭們正在尋求以價格更便宜的價格或更加公允的估值尋求收購優質的生物技術公司,這確實給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生物藥企帶來希望。”

上述人士分析稱,阻止大型製藥公司進行大手筆收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如何在支付了高昂的收購費用後仍能賺錢。

他以抗體藥物研發上市公司Argenx爲例稱:“這是一家人人都喜歡的公司,但收購該公司需要花費超過400 億美元,而爲了證明這個價格的合理性,收購方必須在多年內保證每年超過6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是相當困難的。”

去年有消息稱,有多家制藥巨頭就潛在的收購接洽Argenx,這推動該公司今年股價上漲超過60%,目前市值超過370億美元,但該公司至今尚未與任何一家企業達成收購協議。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爲,今年併購交易匱乏的另一個原因是,拜登政府近期收緊了對於大型併購交易的反壟斷審查。市場期待特朗普上任後,企業併購交易有望在明年出現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