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福建大頭蛙」 「528我愛蛙」臺南普查有喜有憂

▲兩棲志工調查蛙類數量。(圖/翻攝自臺北市立動物園)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528我愛蛙-臺南蛙類大調查」活動總共記錄22種蛙類,由臺北市立動物園與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合辦,召集108位兩棲志工。調查顯示,東部山區蛙種數量較西部平地高,澤蛙出現在最多樣區、總數量最多、單一樣區觀察量最大,榮獲今年的三冠王。位在山區的楠西樣區則是單一樣區擁有最多蛙種,其次是南化,最少則是在港口樣區。

臺灣有35種蛙類,根據研究,諸羅樹蛙主要分佈於麻豆地區;臺北赤蛙主要出現在官田六甲以及柳營,在複查的79個樣點中,僅有6個有觀察紀錄,爲了釐清真相,9月會再辦理全面複查,可能是因爲樣區目前多爲準備收割的稻田稻子收割後纔會儲水栽種菱角進行輪作。相較過去歷史紀錄累計的25種蛙類,這次缺席的是梭德氏赤蛙、福建大頭蛙及橙腹樹蛙。

蛙類減少的原因有很多,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懿副教授指出,棲地破碎化會造成蛙類族羣無法交流,是蛙類減少的主因之一,棲地長期面臨開發和嚴重污染也有相關,調查期間常可見到農田水池旁有農藥空瓶,或是噴灑除草劑痕跡,就算水看起來很乾淨也毫無生機

據瞭解,青蛙屬於外溫動物,幼體蝌蚪用鰓呼吸,成體陸域生活用肺呼吸及皮膚進行氣體交換,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映各種環境變化,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但是這羣兩棲類正面臨滅絕危機

爲了調查蛙種減少現象,東華大學2003年開始訓練關心生態保育的民衆,從2011年到2015年,已經完成連續5年、每年4季的調查,透過調查競賽完成大範圍的調查與複查工作成果不僅具有代表性也十分珍貴,這次臺南地區的普查反應平地蛙種面臨的迫切危機,該如何進行補救是今後重要的保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