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文關懷映照醫學進步(人民時評)
楊彥帆
傾聽患者的敘事,對生命健康有什麼幫助?
在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有一家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一面牆的書架上,擺放着以生命爲主題的繪本和敘事作品,窗前懸掛着幾幅醫學人文名畫。患者可以在這裡閱讀、聽講座、看電影,與病友聊天,同醫生溝通。在這種環境裡,醫生可以更充分地瞭解患者的想法,患者也更容易從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情緒和認知中走出來。
這不是心理診療,而是一種新興的醫學人文實踐,被稱爲敘事醫學。其宗旨是幫助患者更好地與疾病共存、提高生命質量,幫助醫生同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建立共情連接。目前,敘事醫學被視爲醫學人文關懷“落地”的有效工具,不少醫療機構都在探索並推進其臨牀應用。
在人類對抗疾病的歷史中,醫學人文關懷和醫療技術進步是重要的兩翼。我國的醫學傳統,十分注重長期的健康維護和對人的全方位關注與照顧,其中蘊含的醫療人文精神,與當下人們對醫療品質的期待十分契合。
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等印發《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大力開展醫學人文教育,加強醫學人文關懷,並明確了行動重點和階段性目標。隨着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爲中心轉向以健康爲中心,在醫療實踐中加強人文關懷,成爲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邁向更高層次的必然要求。
醫學人文精神,被醫生和患者共同視爲優秀醫務人員應有的重要品質,但說易行難。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有的醫務人員接診量大,工作強度高,沒太多時間與患者溝通,有的缺乏技能,難以進行高質量的溝通。破解這些矛盾,應想辦法把醫療人文關懷融入診療流程。
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就是要關懷和尊重患者。這意味着,要從患者的視角來審視並改善診療流程和服務細節,爲患者提供更加溫暖和人性化的就醫環境。
比如,探望制度就有改進空間。在重大手術前,有的醫院允許家屬探望,而在有的醫院,家屬卻見不到患者。又如,許多醫生習慣說專業術語,不妨開展一些針對性訓練,讓醫生儘量用生活語言與患者交流。此外,針對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及殘疾人等特殊人羣,以及重症監護室、搶救室、手術室等特殊單元,需提供額外便利和關照。
堅持“以患者爲中心”,充分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服務,將人文精神融入醫療衛生機構管理和服務各環節,才能更好滿足羣衆新期待,既治療傷病,又撫慰人心。
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就醫環境,最終要落到廣大醫務人員的行動上來。更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做好配套制度建設,通過科學管理分診、優化安排出診時間、引入社工和志願者等方式,爲更高質量的醫患交流創造條件;一方面要完善激勵機制,對有突出業績和良好服務口碑的醫務人員進行褒獎,讓他們擁有更強的職業成就感。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學不僅治療疾病,也幫助患者調整以適應社會環境。在醫療技術飛速進步的當下,同步擦亮醫學人文精神,讓醫學更有溫度、生命更有尊嚴,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將大大增強。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