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個孩子越變越好的底層邏輯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束,而是影響。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才能造就一流的孩子。

作者 | 番茄媽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分享過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她發現孩子最近做事總是半途而廢,玩魔方几分鐘就把魔方丟了。看書也是,沒看幾頁就丟在一旁。

她覺得有點奇怪,就詢問孩子怎麼回事。

孩子直言:“我和你學的呀!”

她一聽,不由得愣住了。

這纔回想起來,她最近在寫稿卡文時,總是會不耐煩地把稿子揉成一團,丟到垃圾桶裡,然後轉頭就去做其他事。

萬萬沒想到,她無形中養成的壞習慣竟然影響到了孩子。

教育界常說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如果你覺得你家孩子身上有不少問題,哪怕是批評、好言相勸,孩子的表現依然不如人意。那麼,我建議你好好審視一下自己。

因爲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父母不改變自己,只想着改變孩子。

孩子身上的問題

都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鄰居有位媽媽,是位全職家庭主婦。

她很愛打麻將,經常從白天玩到深夜,每天家裡聲音喧鬧,煙霧繚繞。

她家孩子剛上初中,聽說晚上經常流連網吧,不按時寫作業,上課渾渾噩噩,成績也是一塌糊塗。

偶爾老師打電話過來反映情況,她纔會吼着催孩子去做作業。

有一次,我出門碰到了她,閒聊了幾句。

她一臉恨鐵不成鋼地跟我說:“還是你家孩子懂事,看看我家那位,讓他學個習真是費老勁了!”

可是,真的是她家孩子天生不如別人嗎?

並不是的。

實際上,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從父母身上都能究其根源。

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沒有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那就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

從自身開始改變,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教育專家何豔娟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有個同學的孩子,即將上初三,但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每天只想玩遊戲。

早些年,同學和老公都在外打拼事業顧不上孩子。現在想管,卻發現兒子早已放棄自己。

不忍放任孩子繼續墮落,同學決定回到孩子身邊,陪孩子度過這關鍵的一年。

令所有人驚訝的是,就在這一年裡,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網癮少年,搖身變成了學霸,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而在被問到教育經驗時,同學卻說,她並沒有對孩子做什麼,甚至還給家裡裝了寬帶,讓孩子想玩遊戲就在家玩,不需要去網吧。

反而是她自己,因爲在職場拼殺多年,做了全職媽媽後,馬上就有強烈的危機感襲來。

於是,她重拾大學課本,每天在家刻苦複習,一口氣考下了註冊會計師證。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漸漸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

他由一開始對媽媽的嘲笑,到後來把心思從遊戲收回到課本,開始認真學習,爭取和母親共同進步。

媽媽這樣的年紀尚且還在學習,他又怎麼好意思不努力。

特別認同一句話,教育的本質,不是管束,而是影響。

真正影響一個孩子的,從來不是對他講多少道理,而是父母本身的狀態,情感,及踐行。

因爲孩子的思想語言、行爲模式,認知格局,都是從父母的身上覆刻來的。

如果父母能夠做好表率,孩子也會深受父母影響,變得出類拔萃。

這,纔是讓一個孩子越變越好的底層邏輯。

父母改變自己

孩子未來纔有出路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父親,平日裡特別喜歡喝酒,每天都不忘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

傍晚下着鵝毛大雪,他還是照常走向了酒館。

可他忽然發現,身後好像有人在跟着他。

他猛地一回頭,發現兒子正在雪地裡一步步踩着自己的腳印,還特別興奮地喊着:“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腳印往前走呢!”

他心頭一震,頓時悔恨萬分。

也是從那天起,他再沒去過酒館,而是常常去鎮上的圖書館。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沿着父母的足跡走向遠方的。

想要讓孩子從內到外變好,父母最重要的從來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父母改變自己,孩子未來纔有出路。

以下幾點建議與各位父母分享:

1. 不要過於關注你的孩子。

世界首富馬斯克的母親梅耶在和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3個孩子。

她平日裡特別繁忙,不僅要兼職5份工作,還不忘了提升自己。

在教育上,她從來不會事無鉅細地照顧與指導孩子,三個孩子完全是“放養”模式。

她只會在孩子提出想法時,無條件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與支持。

結果3個孩子都特別獨立、優秀,都成了億萬富翁。

董宇輝曾經提起過一個觀點: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千萬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如果你把孩子攥得太緊,孩子的壓迫感也會特別重,特別不利於成長。

2. 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網上曾流傳着這樣一個笑話:

這世上有3種笨鳥,第一種是先飛的,第二種是懶得飛的,第三種最可恨,自己不飛,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拼命飛。

而在現實生活中 ,第三種父母可謂數不勝數:

可結果呢,父母筋疲力盡,孩子不堪重負,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該爲父母而活。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會給孩子造成很強的心理負擔,最終把孩子壓垮。

想讓孩子真正強大又優秀,一定要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自由。

3. 重視自己的需求,呵護好自己的情緒。

我一直認爲,作爲父母,要先學會自愛而後纔能有足夠的能量教育孩子,滋養孩子。

認識一位媽媽,平常總是精緻優雅,從不苛待自己,總是神采奕奕的。

她還會經常給自己放個假,約上幾個朋友喝個下午茶,逛個街,享受一下愜意的自由時光。

因爲她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得很好,她的家裡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孩子也積極陽光。

在一個家裡,父母就像一艘大船。

只有能量充足、精力充沛、情緒穩定,船纔會很穩,孩子才能不受父母影響,保持充沛的能量。

4. 任何想要孩子做到的,先自己做到。

安徽狀元董吉洋曾談起自己的優秀原因。

父母並沒有在她學習上花太多的心思,無非就是父母在家經常學習。

偶爾她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父母在看書,她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鄭淵潔說:“爲人父母這麼多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閉上你的嘴,擡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想要孩子不玩手機,父母要先學會放下手機;

想要讓孩子熱愛閱讀,自己先拿起書看;

想要督促孩子變得優秀自律,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自律。

如此,教育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5. 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曾把一個班37人送進清華北大的“高考戰神”王金戰認爲:

孩子與孩子間差的其實不是分數,而是父母對於孩子未來的規劃和認知。

他女兒當年中考失利,他首先考慮的,就是爲智力普通、能力普通的女兒量身制定一份計劃。

他費盡心思,研究了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決定讓女兒走特長生的道路,併爲女兒選擇了一項特別冷門的樂器:中阮。

在他的規劃下,女兒成功獲得加分權,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北大。

父母的認知水平,就是孩子成長的起點,也是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父母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打開格局,孩子才能打開未來世界的窗戶,站得更遠。

6. 保持自我成長,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鼕鼕曾說:

“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作爲一名媽媽,她並沒有因爲有了孩子就忽略了自我成長。

她愛讀書,愛工作,並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教育事業。

看着媽媽努力上進的背影,女兒不需要管,也不用催,就能自覺學習。

初三畢業後,女兒就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最後考上了牛津大學。

對此,女兒真切地感謝媽媽:“我成長過程中,媽媽給我的時間不多,卻做足了榜樣。”

正如有句話說的:教育無他,唯榜樣而已。

相比我們爲孩子做了什麼,我們自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爲重要。

當父母走在孩子前面,挺直腰桿,樹立榜樣,孩子也會緊跟其後,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教育專家賽西·高夫說:

“我們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當父母不斷突破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自然會成爲孩子人生路上的那盞明燈,指引他不斷向前。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