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東西書藝 樑永斐無法無天

國父紀念館長樑永斐書藝創作融合西方藝術,自成一格「無法無天」。(鄧博仁攝)

長年擔任公職的國父紀念館館長樑永斐,在公務之外的另一個身份是書藝家。雖然並非美術科班出身,他從小喜歡寫書法師長鼓勵下持續學習、創作,從傳統書法到融合西方藝術,自成一格,興之所至,連餐巾紙餐墊和鍋碗瓢盆都能拿來當創作媒材,「下班吃過晚飯後,靜坐完,放音樂,靜下心,讓身體隨之律動,創作靈感來了,下筆一氣呵成。」光是近十年就出版9本畫冊,累積超過1600件作品

走進樑永斐的《書藝無界個展,明明是看似靜態的書藝創作,他邊解說創作過程,邊樂得手舞足蹈,有時彷彿在指揮樂團口中哼着〈藍色多瑙河〉的旋律,有時則捻着蓮花指,隨音樂擺動身體,自在歡樂,「我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有音樂,才能忘我、融入,自然地完成筆下線條。」

樑永斐表示,他的書法啓蒙是伯父樑昭金,擔任公職時,與水墨畫李奇茂成爲忘年之交,李奇茂建議他:字的線條是創作的基礎。樑永斐再研究梵谷、高更、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米羅、畢卡索波洛克藝術家的作品特色,把西方藝術、建築結構風格融入,「所以我從『書有法』逐漸到『書無法』,再到『無法無天』,沒有框架,也沒有法的拘束,無法就是萬法,無拘無束任逍遙。」

樑永斐表示,這次辦個展,回顧多年來的作品,是爲了紀念當初栽培他寫書法不遺餘力、去年過世的父親,以及同樣在去年離世的李奇茂。特別是作品《豐收四屏》,他拆解『明』的金文明字的「日」與「月」變成裝滿瓜果元寶大缸,「身爲屏東高樹農家子弟,我曾陪着務農的父親辛苦去墾荒地。父親白天耕作,晚上替人巡田水,非常辛苦,只有豐收的時候,才能帶給父母喜悅。但我父親卻告訴我,無論多苦,都一定要讓我讀書。所以這幅畫是特別爲了父母創作的。」

《書藝無界——樑永斐書藝創作展》即日起於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濟慶館展出至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