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鐵”小哥讀《孟子》:文化交流搭建跨國友誼橋樑 | 老外講故事·中華文化圈粉記⑦

來源:新民晚報

菲利蒲

(塞爾維亞)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當塞爾維亞帥小夥面對鏡頭背誦起兒時學習的“《孟子》二章”,他想起多年前父親帶他漫步在復旦校園的草坪上,向他講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光。如今,菲利蒲與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求學的留學生一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讓他們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有了更多不一樣的理解。

菲利蒲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8歲時,他就跟隨父母來到上海,小學二年級就當上了留學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學習了中國語言、瞭解了中國文化,親眼見證了中國城市的繁榮發展,還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

隨着近年來中塞“鐵桿友誼”結出更多果實,作爲一名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菲利蒲希望在學術和外交領域,成爲中塞“鋼鐵友誼”的橋樑。在菲利蒲看來,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從歷史中學習,尋找推動國家發展的答案,而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令它同包括塞爾維亞在內的許多全球南方國家擁有共性,能夠成爲各國傳統文化中全新的註解,推動各國真正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文化交流推動多邊合作

在上海長大的菲利蒲說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來中國讀書,在中國長大,讓他能從學理上和實踐中真正地瞭解中國,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理解。他撰寫過很多論文、報告,也翻譯過許多中文文獻,通過這些實踐,努力地認識中國。在菲利蒲看來,中國在國際關係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中國所具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觀,以及中國所特有的自信、包容與智慧,是前無古人的,極其特別。”

菲利蒲說,在塞爾維亞如今有兩類機構活躍在中塞文化交流第一線,以孔子學院爲代表的文化體驗中心提供一整套“沉浸式”課程,幫助普通民衆零門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作爲製造業大國,魯班工坊的出現則讓更多希望用勞動與雙手改善國家,推動國家發展的青年羣體擁有實踐平臺。

最近回家鄉探親的同時,菲利蒲還體驗了“中塞”合作的標杆落地的高鐵項目。“前幾天,我搭乘火車從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去第二大城市諾維薩德,這條鐵路就是由中國建造的。這種建設高鐵的能力與經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精神的體現。”讓菲利蒲特別感動的是,兩國在雙邊層面簽署了很多重要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方將在未來3年支持50名塞爾維亞青年科學家赴華開展科研交流,邀請300名塞爾維亞青少年赴華學習。“我們將看到學生們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發展的經驗,未來也會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走向世界各地,推動當地的發展。”

在菲利蒲看來,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這種交流和溝通將使我們的聯繫更加緊密。我期待有一天能成爲塞爾維亞和中國之間的‘橋樑’,我想所有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可能都有類似的抱負。”菲利蒲認爲, 中國爲培養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對於全球發展而言,“這是件好事,是個好兆頭”。

見證發展講述中國故事

菲利蒲已經不記得是誰給他起了這個中國名字。有時他也會納悶,“別人的‘菲利浦’都是三點水的浦,爲啥我是草字頭的蒲?”儘管如此,他還是接受了這個更有中國味道的名字。“我叫菲利蒲,蒲松齡的蒲。”遇到新朋友時,他總會這樣自我介紹。

菲利蒲在舊照片中看到二三十年前的五角場,它曾是一個很普通的地方。但現在,五角場已經發展成爲了一個現代化街區,夜晚車水馬龍、燈火通明。“透過五角場的建設,其實可以看到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的發展。在短短几十年,中國的許多城市,都經歷了這種飛速發展。作爲一個外國人,我切身體會到了這種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繁榮,一旦親眼見證這種發展,你就必然會對它肅然起敬,希望向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分享這一份故事與經驗。”

他分享了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和’,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無論是人與人交往的和睦、處事中的和善,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和爲貴的中國文化,早已滲透到了國人爲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代表着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就是當代中國對‘和’這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如今全球範圍內和平尤爲珍貴,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社會共同發展,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一起努力。”菲利蒲說。

菲利蒲一直以來有一個夢想,雖然現在他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但他告訴我們,年輕人是承上啓下的一代,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鍵橋樑。他希望,除了自己能夠成爲多邊交流的“橋樑”之外,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橋樑”,爲未來的國際關係和多邊交流作出貢獻。

新民晚報

記者:戴天驕

視頻:孔明哲

攝影:陶磊

海報:蔣玉濤

翻譯: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