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探索“企業家+科學家+投資人”新型研發形態 着力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我們曾考察多地,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直到來了廈門,瞭解到當地正在培育未來產業,有一支懂科研人員心聲、有產業情懷的科技服務隊伍,我們毅然決定把項目落地在此。”12月16日,在廈門市科學技術大會上,新型研發機構代表、中科海銳(廈門)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嚴開祺分享了該團隊的成果轉化之路。

嚴開祺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微球技術團隊,長期從事微米級球形粉體新材料研究,研製出的多種先進材料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奮鬥者號等載人航天、載人深潛領域。爲了讓這些國之重器背後的關鍵技術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團隊一直在尋找關鍵技術的產業化路徑。

去年3月,作爲廈門市探索“企業家+科學家+投資人”新型研發形態的重要實踐成果,中國科學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複合材料研究院”簽約入駐廈門科學城,由廈門市科技局、同安區、中國科學院理化所、中科海銳(廈門)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僅4個月後,該研究院首個產業化項目——浮力材料生產線落地投產,並很快接到訂單。今年上半年中科海銳的營收已經超過2000萬元。

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廈門打通從核心材料原始創新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展現出科技創新的“廈門速度”。

嚴開祺介紹,新型浮力材料的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將低密度微球及複合材料的應用從國之重器拓展至海洋工程、工業催化、隔熱保溫等領域,開創了國產新型浮力材料規模應用新局面。目前,該團隊正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結合廈門產業發展藍圖,前瞻性部署儲氫材料、太陽能海水淡化等一系列未來技術,持續爲廈門新材料產業壯大發展提供新動能。

當天,廈門公佈2023年度廈門市科學技術進步獎,60項成果獲此殊榮。其中以企業爲主或參與完成的成果有47項,佔比近80%,成爲廈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生動案例。

激活各類創新要素服務產業發展,廈門始終強化“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導向。氫能與儲能是廈門六大未來產業之一,其中氫燃料電池在汽車領域應用前景廣闊,也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研究方向。2021年,廈門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共同發起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助力廈門打造新能源汽車先進電驅動產業的創新集聚高地。

“從原來狹小的一間辦公室到現在整層辦公室,從原來的兩三個人到現在幾十個人。”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廈門分中心總工程師楊上東見證了這個機構的日益壯大。

楊上東介紹,要想滿足整車的經濟性、動力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等需求,氫燃料電池的電控系統不可或缺,這也正是項目研究中的難點。該中心通過“全球發榜”,與德國企業順利“牽手”,目前正在針對“氫燃料電池電控系統虛擬仿真及實時測試平臺”進行聯合攻關,有望突破氫燃料電池實時仿真平臺關鍵技術。

近年來,廈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引進先進研發機構、打造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推進科技領域放權賦能等,推動實現技術突破、產品製造、產業發展“全鏈條”轉化。

目前,當地已引進廈門國創中心先進電驅動技術創新中心、天馬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廈門星座衛星應用研究院等30餘家新型研發機構,新增萬泰滄海、廈鎢新能源等一批百億級企業,初步構建起未來產業創新集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