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纔會用激光雷達”,馬斯克何出此言?其實真實原因在這

傻子才用激光雷達!這句話出自全球科技鬼才馬斯克。

激光雷達技術幾乎已經成了我國新能源車底拼技術的關鍵,可爲什麼在馬斯克眼裡使用激光雷達的車企都是傻子呢?

他對特斯拉的FSD(全自動駕駛)真的就這麼自信嗎?

一、馬斯克的激光雷達之爭

我國是全球電動汽車最爲發達的國家,同時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是全球領先。

幾乎所有中國電動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比拼的都是激光雷達。

毫不誇張的說,激光雷達是我國電動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識別路況的核心。

他爲啥馬斯克就能如此囂張的嘲諷使用激光雷達的車企是傻子呢?

馬斯克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爲特斯拉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

馬斯克認爲僅靠攝像頭及AI算法,就可包辦自動駕駛所需的一切任務,根本無需藉助價格高昂的激光雷達。

馬斯克的邏輯很簡單:既然人類駕駛只靠兩隻眼睛,爲什麼特斯拉的8個攝像頭加上強大的AI就不能做得更好?

激光雷達之所以那麼先進,是因爲它裡面的元器件都十分昂貴。

如果一輛車想要裝載完整的激光雷達系統,按照美國的行情,至少得幾千美元。

與它相比攝像頭可便宜多了,差不多10美元就能買到。

在汽車產業裡想要把成本降下來大規模生產是關鍵,只有實行大規模生產才能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這樣就能減少生產成本了。

這成本的高或低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賣價,最後還會影響到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所以說對汽車製造商來講,一輛車哪怕是降低100美元的成本,一旦出售車輛的數量上去,那所帶來的成本效應也是空前的。

馬斯克意識到,如果讓特斯拉走激光雷達路線,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而這必然會影響到售價。

最終將特斯拉推向高端小衆市場,背離了其成爲“大衆車”的目標。

除了成本之外,技術狂人馬斯克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認爲激光雷達雖然能提供高精度的測距能力,其硬件複雜性、需要頻繁更新的高精地圖和對環境的高依賴性,使其在實際使用中並不高效。

而攝像頭方案則可以通過不斷更新算法,來提高識別精度和安全性,成本低擴展性強。

所以正是在他的這種理念的刺激下,特斯拉從2021年開始正式宣佈放棄激光雷達技術,純視覺自動駕駛路線開始走向歷史舞臺。

這個決定直接引起了當時汽車圈的軒然大波,支持的人誇讚馬斯克是個技術鬼才,可以通過攝像頭這樣很基礎的設備實現完美的自動駕駛。

反對者則認爲攝像頭的精度太低,根本無法同激光雷達的高精度和實時性進行媲美。

馬斯克的選擇就是在省錢的路上找藉口而已。

二、特斯拉純視覺路線的技術基礎

特斯拉之所以敢於拋棄激光雷達,依賴的核心技術是其Occupancy Network。

這是一種神經網絡,可以通過攝像頭捕捉的2d畫面進行3d的環境重構。

現在這種神經網絡已經進化到可以將周邊環境進行矩陣式重構,通過不斷優化的小格子,來區分那個位置到底有沒有物體。

這種方法雖然無法準確知曉車輛周邊的物體具體爲何物,但只要能夠確認某個區域存在物體,便足以防止發生碰撞。

這個系統的背後是龐大的數據支持,要知道斯拉已經賣出了將近200萬輛。

這些汽車每天行駛在公路上,每分每秒都在爲特斯拉提供龐大的數據流。

這些數據被特斯拉AI大腦處理後,讓其算法的準確度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特斯拉FSD系統每行駛一公里,AI就會依據數據反饋來自我調整,使該系統日益智能。

所以在這一方面,純視覺系統確實要比激光雷達更便利一些。

因爲激光雷達系統需要人工進行干預,才能不斷的進行校準,在校準量達到一定階段後,廠商纔會通過OTA對車輛進行升級。

而特斯拉的純視覺路線則可以時時刻刻地進行優化,這兩者的數據規模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

除了Occupancy Network,特斯拉還藉助了NeRFs神經網絡,用於生成3D畫面。

該技術利用多個攝像頭的視角,把車輛周邊環境實時轉化成三維模型。尤其在大霧等惡劣天氣裡。

它會依據過往數據進行比對,以保證系統不會出問題。

激光雷達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毫米級別地識別前方物體的距離,從而提高車輛的安全性。

而特斯拉的系統則更像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老司機,他的技能將會隨着數據量的累積而不斷提升。

只不過單純依靠攝像頭還是有侷限,一旦出現惡劣的天氣環境,或夜晚對象有強光,攝像頭都會在那一瞬間失靈。

他的表現沒有激光雷達穩定,這也是後期特斯拉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激光雷達vs純視覺

激光雷達的支持者覺得,它的測距準確性和實時性比攝像頭強多了。

比如說在複雜的城市環境裡,激光雷達能夠很精準地識別出物體。

尤其是在行人很多、交通標誌也很多的情況下,激光雷達甚至能達到毫米級的精度。

這也就是爲啥國內這些公司都選激光雷達當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

從技術路線來說這種想法一點毛病都沒有,可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激光雷達從根上就有天然的劣勢。

它不僅價格高昂且硬件複雜,需要搭配高精地圖和頻繁的維護更新。

以國內某車企爲例,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每天會產生約10TB的數據。

而激光雷達的數據處理和儲存需求巨大,導致整個系統的運行成本極高。

特斯拉就很靈活,它只要把力量集中在優化ai算法上就可以,時間久了,特斯拉將會形成跨越量級的成本優勢。

所以從馬斯克的角度來講,激光雷達應該出現在高級別的車輛,這些車輛往往擁有更貴的價格,所以在它們上面裝載激光雷達無可厚非。

而特斯拉從最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做平民化的電動車,所以馬斯克的終極目標,壓榨基礎材料的使用極限,用最便宜的材料完成類似的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特斯拉跟我們的國產電動車走的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和商業路線。

四、FSD的爭議

也並不是說特斯拉的全視覺系統完美無瑕,它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FSD的“黑盒子”特性。

因爲特斯拉的AI模型是通過海量數據訓練出來的,所以很多決策過程人類無法徹底搞明白。

這就意味着要是FSD系統出了岔子,工程師通常很難找出問題的源頭,這就讓系統的調試和驗證變得複雜多了。

這種“不可解釋性”放在其他領域可能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現在探討的是車輛的問題,一不小心就是車毀人亡的結局。

如果說將一臺有可能出現不可解釋性錯誤的車輛交給消費者,本來就是一種不負責任。

馬斯克稱FSD系統需經大量測試與數據驗證,然其亦提及FSD系統已積累逾60億公里的道路數據,此可助特斯拉不斷完善AI模型。

當然此過程需時且需持續的技術支援。

五、制霸全球的FSD技術

不管特斯拉的技術有再多的缺點,它的自動駕駛技術依然是全球第一梯隊!

它不僅在科技圈引起了很大轟動,還對整個汽車行業有着深遠的影響。

隨着FSD技術的不斷髮展,特斯拉已經在好多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測試和應用。

這不僅顯示了特斯拉的厲害,也爲以後的完全自動駕駛打下了基礎。

在此情況下,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均開始重新審視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路徑。

像國內這類企業更傾向於採取激光雷達與攝像頭相融合的混合方案,旨在藉助硬件之長來補齊AI算法之短。

此“軟硬兼施”策略在技術方面更爲可靠,有助於短期內達成更高的自動駕駛精度。

不過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及更長的研發時長。

其實未來的競爭,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已經不是完全的硬件之爭了。車輛的軟件和ai算法纔是整臺車的核心所在,而在這方面我國的車企是有劣勢的。

不管是在ai算法的先進性還是數據的積累方面,我們都遠遠落後於特斯拉。

還有一個最難搞定的問題就是成本因素。

前面我們也說過激光雷達的一個弊端就是價格昂貴。

如果特斯拉的FSD技術僅僅通過攝像頭,就能達到同我們激光雷達類似的效果,那我們的激光雷達使用也確實有點太虧了。

所以在未來的競爭中,特斯拉可以十分容易的憑藉價格優勢取得競爭上的壓倒性勝利。

現在我國車企和特斯拉的競爭絕對不能着眼於國內,而是要放眼全球,在世界範圍內同他打擂臺。

如何平衡效果和成本的關係,是現在中國車企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六、激光雷達是否還有未來

我們也不可能聽信馬斯克的一面之詞,雖然FSD技術有着絕對的成本優勢,碳激光雷達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仍是碾壓攝像頭的存在。

現在的智能駕駛技術還只是初代版本,或許隨着未來駕駛技術的提升,特斯拉的FSD算法就無法跟上技術的迭代了。

激光雷達或許仍是高端自動駕駛系統的最優選擇。

伴隨着激光雷達技術日益進步,它的價格也在逐步降低。

而固態激光雷達的誕生,代表着該技術正朝更小體積、更低成本的方向發展。對於渴求高安全性與高精度的汽車製造商而言,激光雷達仍是一種強大的工具。

未來的自動駕駛系統可能會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不同車企將依據市場定位挑選各異的技術途徑。

結語

特斯拉選擇走純視覺這條獨特的自動駕駛道路,而激光雷達並未完全消失。

隨着技術持續發展,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會愈發激烈,最後誰能在成本、性能及市場需求中達到最優平衡點,也許就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