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現漢代狗墓葬 還有陶俑陪葬

大陸社科院考古專家西安市閻良區櫟陽遺址,發現一座西漢晚期到新莽時期寵物小狗墓,這些小狗長眠在一段灰陶水管內,甚至還有陪葬陶俑,看得出來它們是狗主人生前的最愛。也是首見的狗墓葬形式

這次發現的小狗墓,墓口長0.76公尺、寬0.64公尺、深0.4公尺,埋葬器具是一段完整且兩端無堵擋物的灰陶水管。這隻骨架完整的小狗,頭向西側身安放、腿骨稍彎屈,長34公分。讓考古工作者感到意外的是,在狗尾和腿骨後方發現了31個小陶俑。陶俑頭呈三角形,面部不清,身體瘦長,穿着小喇叭口裙,最高在10-11公分之間。

由於這座墓周圍並未發現其他墓葬,所以專家推斷是一座專門埋葬小狗的獨立墓葬。從現有資料看,給小狗修建墓葬並且陪葬小陶俑的內容,在秦漢考古中尚屬首次,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墓葬形式。

文獻記載,秦獻公2年,將都城從雍(今陝西鳳翔)遷到櫟陽。在秦孝公遷都咸陽之前,秦國在櫟陽發生瞭如商鞅變法等大規模的社會變革,並以此爲基地陸續奪得河西之地。

劉邦入駐關中到正式定都長安期間,櫟陽則起了「臨時首都」的作用。考古工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這塊區域進行考古,發現了豐富的秦漢兩代遺存,小狗墓見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更見證當年櫟陽城的繁盛。

早在距今約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中,也有11只狗被分別埋葬在居住地墓地,顯示當時的人和狗就有了親密而特殊的關係

近年來,大陸動物考古學家對多個遺址出土的犬骨展開線粒體DNA分析證實各地的狗都各有特色。已成功分析出的山西青海、河南和新疆地區的古代家犬樣本證明這些狗並不會相互交往,反而是經過數千年後,大陸本土形成更多不同狗的羣體,也讓狗世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