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因地制宜的“土辦法”(思想縱橫)

(原標題:善用因地制宜的“土辦法”(思想縱橫))

在5月23日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往事:“我在正定工作的時候,經濟學家于光遠提出一個概念——限於當時中國經濟實力和條件,要多考慮實現現代化的‘窮辦法’。我在‘窮辦法’後面又加上了一個‘土辦法’,就是適應當地的辦法,不一定要大而全。”“土辦法”蘊含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改革智慧和工作方法,對於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和解決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成功密碼。我們黨一直強調要按照中國的實際、中國的特點來辦事。“土辦法”體現的是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腳踏實地的優良工作作風。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一大難點就在於,它走的是前人不曾走過的新路,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只有結合具體實際,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多思多用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土辦法”,多謀多用有實效、羣衆信服的實辦法,才能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宏偉藍圖不斷變成美好現實。

善用“土辦法”,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找準發展定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才結構、發展狀況等不盡相同,這決定了各地區在發展中不能脫離自身實際簡單套用單一發展路徑。近年來,廣東深圳市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較強的優勢,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逐漸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這條賽道上脫穎而出。陝西延安市利用本地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環境優勢發展蘋果產業,並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土特產”變成“金果果”。這說明,無論是產業優勢還是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只要精準抓住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找到適應當地的辦法,就能探索出本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各個地區堅持因地制宜,實現“各美其美”,進而在整個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美美與共”,就能不斷增強我國發展動力。

“土辦法”從哪裡來?“土辦法”既不是在辦公室搜腸刮肚想出來的,也不是一拍腦袋突發奇想產生的,而是基於一個地區發展實際、源於生產生活一線的辦法,是在深入細緻的調查中跑出來、訪出來、悟出來的,是在科學縝密的研究中形成的。比如,一個地區要進行新興產業佈局,不能不顧自身條件是否允許,見什麼賺錢就上什麼、別人有什麼就上什麼。要深入系統調查本地區的產業基礎、技術人才儲備等,研究這一產業的市場情況、運行模式、產業政策等,還要對國內國際相關產業佈局等有所瞭解,通過對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摸透情況,使決策能夠符合本地實際、踩準鼓點。要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摸清自身家底,明確自身優勢和短板,從自身條件出發形成科學規劃,真正找到符合本地實際、有帶動效應、能夠持續釋放效益的新興產業。

人民羣衆的智慧和經驗,是“土辦法”的源頭活水。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發展鄉鎮企業,從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到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一項項改革的探索和突破,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羣衆的聰明智慧和無限創造力。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面對面向羣衆請教、同羣衆商量,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內澇、風沙、鹽鹼的規律,實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確決策。沈浩剛到小崗村上任,就與村兩委成員和“大包乾”帶頭人深入交心,謀劃小崗村發展思路。善用因地制宜的“土辦法”,就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深入羣衆、貼近羣衆,近距離感知蘊藏在人民羣衆中的智慧和經驗,從火熱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觀察學習、歸納分析,爲具體工作啓發思路、爲具體問題找尋對策,探索出發揮本地優勢、展現本地特色的發展路子。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9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