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量化私募資管規模大幅縮水逾3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一度備受追捧的量化私募基金,開始走下“神壇”。

近日,中信證券發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國內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資產規模約7800億元,較2023年底的1.21萬億元,大幅下降逾35%。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量化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主要受四大因素影響。

一是一季度微盤股持續下跌拖累衆多量化私募產品淨值相應大幅回落,打破了高淨值投資者對量化私募產品“低風險高收益”的印象。3月起,衆多量化私募產品銷售難度驟然上升,導致行業缺乏增量資金。

二是受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量化私募機構發現資管業務賺錢難度加大,只能靠自營業務營收苦苦維持資管業務運轉。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他們決定壓縮資管業務規模,給自己“減壓”。

三是在監管趨嚴等因素影響下,量化私募行業也開始“擠水分”。以往,部分量化私募機構爲了彰顯自身行業地位,將衆多嵌套產品規模悉數納入自己的產品管理規模範疇,向監管部門彙報,導致實際的資產管理規模虛高。如今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這些量化私募機構紛紛調整實際資產管理規模彙報口徑,令行業規模“水分”擠去不少。

四是受監管趨嚴等因素影響,DMA量化策略規模大幅縮水,拖累了量化私募基金整體資管規模相應跳水大跌。

量化私募“縮衣減食”

一位量化私募機構主管向記者透露,今年以來,量化私募機構日子相當不好過。受權益類市場波動加大等因素影響,衆多量化私募機構都在“縮衣減食”。

他聽說一家規模較大的量化私募機構已削減逾半數的策略研發人員,以節省開支應對資產管理規模縮水所造成的管理費收入驟降壓力。

記者獲悉,爲了應對資管業務(發行產品募資受託投資理財)虧損壓力,以往衆多量化私募機構主要通過自營業務創收“補貼”,但如今,願意繼續補貼的量化私募機構正持續減少——越來越多量化私募機構主動選擇壓縮資管業務規模以緩解運營壓力。

“以往,衆多量化私募機構爲了擴大資管業務規模,都不惜重金聘請具有券商、私行代銷渠道的營銷團隊,但如今,大家似乎都在縮減這方面的開支,不再考慮迅速擴大資管業務規模。”上述量化私募機構主管直言。這也是今年以來量化私募行業資管規模持續大幅縮水的一大潛在因素。

記者從一家中等規模量化私募機構瞭解到,憑藉以往自營業務所帶來的可觀收入,這家量化私募機構原計劃擴大渠道團隊,在今年衝刺百億量化私募機構行列。但隨着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如今這家量化私募機構調整了運營策略,在力爭資管業務規模保持平穩的情況下,逐步叫停虧損較大的部分資管業務。

也有量化私募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量化私募行業資管規模大幅縮水的最大因素,是產品淨值下滑。

中信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量化私募機構的股票市值約爲7100億元,較2023年底的1.08萬元下降3700億元,佔到今年量化私募行業資管規模整體降幅(約4300億元)的約86%。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有業績展示的1980只股票量化多頭策略私募產品裡,僅有804只產品取得正超額回報,佔比僅有40.61%。這類量化策略私募產品在上半年的整體收益爲-7.99%,超額回報爲-2.49%,很大程度導致產品淨值下滑與相關資產管理規模縮水。

記者多方瞭解到,在衆多量化私募策略裡,資產管理規模縮水最嚴重的是DMA量化策略。

所謂DMA量化策略,主要是指加槓桿的多空收益互換DMA量化策略。在DMA業務模式裡,量化私募管理人只管理一個產品賬戶,並用這個產品賬戶與具備收益互換資質的交易商(主要是券商)簽訂收益互換協議,協議規定DMA量化策略私募管理人需支付的固定利率,以換取掛鉤股票、期貨等標的所產生的浮動收益。此前,DMA量化策略因相對穩定的業績表現與較高的超額收益,受到高淨值投資者廣泛追捧,令DMA量化策略的資產管理規模迅猛增長,但隨着今年以來權益類市場波動加大與監管趨嚴,DMA量化策略生存空間漸行漸難,導致其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

中信證券統計,截至2024年6月底,受微盤股下跌、槓桿融資約束收緊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DMA量化策略業務壓降明顯,相應的資產規模從逾3500億元大幅下滑至約1100億元。

“事實上,除了滬深300指數增強型量化策略資產管理規模可能出現小幅增長,其他量化策略的資產管理規模都在不同程度的縮減。這導致越來越多量化私募機構被迫縮衣減食,通過削減團隊或清退虧損資管業務,力爭先活下去。”前述量化私募機構主管告訴記者。

代銷渠道紛紛收緊准入門檻

記者多方瞭解到,觸發今年以來量化私募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的另一個不容忽視因素,是代銷渠道對量化策略私募產品的准入門檻日益嚴苛。具體而言,一是券商代銷渠道大幅收緊量化策略私募產品的代銷門檻——只有處於行業頭部、且產品歷史業績穩健、淨值收復失地能力較強的量化私募機構才被納入代銷範疇;二是私人銀行也開始收緊量化私募產品代銷尺度,除了量化私募機構需進入私人銀行的“白名單”,信託公司需先將量化私募產品設計成“陽光私募產品”,才能被私人銀行納入產品代銷範疇。

但這導致量化私募產品的產品代銷操作成本增加不小。但當前市場環境下,部分量化私募機構擔心“資管業務虧損”而選擇觀望。

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即便在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代銷渠道,量化私募產品也變得相對“難賣”。

“受宏觀經濟與權益類市場波動影響,當前衆多高淨值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偏好大幅下滑。若在以往,這有助於量化私募產品的銷售。但經歷一季度微盤股大跌導致量化私募產品淨值驟跌後,衆多高淨值投資者對量化私募產品低風險高收益的信仰徹底破滅,令他們現在一看到量化私募產品就避而遠之。”他指出。如今量化私募行業資產規模持續縮水,可能會令高淨值投資者對這類產品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人士直言,即便未來權益類市場好轉令量化私募產品再度實現較高的超額回報,量化私募產品銷售也挺難重蹈2020-2021年的熱賣景象。畢竟,在經歷今年以來量化私募產品淨值較大幅度回撤後,衆多高淨值投資者都意識到——不能將大量資金集中放在(量化私募)一個籃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