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八二三炮戰與遼瀋戰役(張鈞凱)

在「八二三炮戰紀念日」的前夕,前總統馬英九再度跨海赴太武山悼祭先烈英靈,傳達無盡追思的心情。(李金生攝)

由於臺海情勢風急浪高,今年八二三炮戰紀念日格外受到重視,「和平」兩個字成爲了一面呼喚人心的旗幟。蔡英文發聲,「我們也會向世界證明,和平、安全、自由、繁榮,臺灣人民有決心也有信心守護」,「辣臺妹」的字典裡還是能找到「和平」這個詞條。

不過,「一個和平,各自表述」。臺灣多數人追求「和平分治」或「和平維持現狀」,還有人想要「和平臺獨」,美國要的是避免跟中國直接開戰的「和平遏華」,而北京要的則是「和平統一」。換句話說,各方所謂的「和平」都是有條件的,如果光是去脈絡化的談「和平」,抑或不把「和平」的前提開誠佈公談清楚,「和平」終究只能成爲遙不可及的空言。

當年八二三炮戰爆發的背景,其中之一當屬美國有意推動兩岸「劃峽而治」,令臺海分裂永久化。如今在緬懷金門軍民犧牲的歷史時,往往提到炮戰過後兩岸之間長期的「默契」,卻未提當年老蔣總統堅持的「一箇中國」立場,「福建省金門縣」就像衣服上的鈕釦連繫着兩岸。如果要說兩岸過往存在着什麼「默契」,那也是「一箇中國」,而不僅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治表象。忽略了這一點,就無法從歷史看到和平的真正基石。

就在八二三炮戰64週年的前幾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北戴河會議後的第一個公開行程,前往考察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外界莫不推測此行究竟釋放什麼政治訊息。遼瀋戰役在中共黨史上已有定論,一來是國共軍事形勢的轉折點,二來是戰略方向決定的象徵。當然,遼瀋戰役也是中國「變天」三大戰役的揭幕之戰。

習近平此行對於解決臺灣問題的現實意義或已不言而喻,不過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北京眼裡的戰略問題。結合日前解放軍大規模的圍臺軍演,以及第三份臺灣問題白皮書來看,北京很清楚知道統一臺灣是一場國家實力的持久戰。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接受陸媒專訪時也說,要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來做統籌考慮,「很可能還是要一個回合一個回合地較量下去,直到取得完全的勝利」。

今天擺在臺灣眼前的,和平或戰爭固然重要,但統一壓力也比過往任何一個時期更接近臺灣。這個問題始終不存在於擅長翻騰民粹情緒的主政者視野之中,卻不表示它會因此煙消雲散。如果守護「民主臺灣」的終極目標是走向臺獨,那麼「和平」只是掩蓋戰火的一件華麗外衣;如果爲了「維持現狀」而義無反顧搭上美國挑動臺海的戰車,要想「和平」永存,恐怕也只是淪爲美國炮灰前的美麗想像。

從遼瀋戰役到八二三炮戰,戰火的無情永遠令人警惕,但同時也說明了兩岸的問題脫離不了內戰歷史,解決的時間點被凝固、往後推遲到64年之後。回到前面說的,「和平」既然各有前提,也就意味着「和平」不是沒有期限的,要想延長和平的「保鮮期」,直面歷史原點是一條不該被避而不談的路徑,現實客觀形勢更是不能被視而不見的要素。

當衆人內心或多或少已察覺到臺海終局或將越來越靠近的時刻,沒有人會否認臺灣需要靠自己來守護。遼瀋戰役不只是中共紀念的對象,其實對臺灣也是一個提醒,唯有認清戰略形勢,纔可能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和下一步。

同樣的,八二三炮戰更是一個提醒,當時美國力量的介入最終引來彈如雨下,結果今天台灣主政者紀念的方式,卻是放上與美國、日本政治人物的合照做爲背書。找錯鑰匙非但無法通往和平,反而可能還會重蹈了歷史的覆轍。

(作者爲《香港01》駐臺首席記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