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安置兒少比率不減反增

安置兒少佔總體兒少的人數比率逐年攀升,去年共有四五九○名幼兒被安置。圖爲社工人員訪視被安置在非兒少機構者的受照顧兒少。圖/臺南市社會局提供

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安置兒少佔總體兒少的人數比率卻呈逐年升高,一路從二○一九年的千分之一點三一,上升至去年的千分之一點三五,共四五九○名幼兒被安置,主因爲雙親因藥毒癮、酗酒、精神疾病,而無力照顧孩子。

衛福部社家署兒少組長林資芮表示,大部分遭安置的兒少爲家暴受虐兒,其次爲家屬無力照顧,這反映出社會快速變遷下,愈來愈多家庭的支持功能變弱,無法照顧孩童。

臺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鄭麗珍表示,如果家長有藥癮酒癮等問題,或罹患精神疾病,家庭功能勢必下降,很難顧及幼兒成長所需。再者,近年來,離婚率高、家暴事件頻傳,加上孩童注意力不足過重症、自閉症等身心發展困難幼童人數增加,以致家庭照護負擔愈來愈重,進而增加兒少安置機率,政府應提供家庭更多資源,讓父母有能力生養孩子。

安置兒少年齡,以十二歲至未滿十八歲爲多,佔百分之卅五點二九,其次爲六歲至未滿十二歲,佔百分之卅一點○一。兒少安置選項包括親屬照顧,居家托育、寄養家庭、團體家庭,統計顯示,親屬安置、團體家庭、機構安置兒少年齡較大,寄養安置及居家托育安置兒少的年齡較小。

林資芮表示,目前安置兒少以機構爲主,佔比超過五成,近年朝向寄養家庭、團體家園等方向發展,但寄養家庭照顧者年紀偏大,體力難以負荷,且安置兒童照顧工作愈來愈複雜。

「聯合國兒少權利公約(CRC)期待兒童儘量不要家外安置,但現況很難做到。」鄭麗珍說,研究發現,與機構相較,安置幼兒更適合在寄養家庭、團體家園等環境成長,只可惜臺灣還是以機構居多。

對此,林資芮表示,近年來,衛福部增加社會安全網、家外安置資源等預算,提高團體家庭資源,希望讓更多安置兒少能住進寄養家庭、團體家園。不論以何種資源安置兒少,最終目的爲協助孩子返回原生家庭,縣市政府應積極重建家庭功能,幫助安置兒少修復家庭關係,協助成年兒少自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