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臺灣是原始股東 豈可自絕於中國

中國國民黨以中國爲名,蔣經國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後繼任者不再認同「統一」是該黨核心目標。李登輝1994年大權鞏固後,開啓了「去三民主義」、「去統一」、「去中國」政治工程,視兩岸爲主權相互獨立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馬英九執政期間,國民黨將「九二共識」等同「一中各表」,重點不在「一中」,而在「各表」。馬英九不僅不談「統一」,兩岸敵對狀態已存在60年,從一上任就沒有解決問題的意願,放任兩岸政治分歧繼續存在。

兩黨的異同在於:民進黨主張「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馬英九的國民黨主張「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的未來由2300萬人決定」,差別只在蔡英文將兩岸視爲「外國」,馬英九的國民黨則將兩岸定位爲「不是一國」,但本質兩岸都是「異己關係」。馬英九的國民黨雖未明白提出「獨臺」主張,但政策行爲實與「獨臺」無異。

在「國王的新衣」童話中。「新衣」其實不是「衣」,而是「虛」。「臺獨」只是民進黨的「新衣」,因爲民進黨不敢創造法理臺獨,只能做出分離行爲;「一中各表」也是國民黨「各表」派的「新衣」,因爲他們不追求統一,希望永遠維持兩岸分離現狀。但兩岸分離現狀能夠維持多久?是臺灣的最佳選擇嗎?

回顧去年1月16日晚間,蔡英文競選總部前的支持羣衆洋溢着勝選的喜悅。是日親綠媒體篤定宣示:「這是臺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民進黨終於完全執政,臺灣一定會好!」「大陸怕臺灣民心更疏遠,絕不會採取得罪臺灣民意的政策。」

然而,1年2個月過去,這種「民進黨領導,臺灣一定好」的預言並未應驗,因大勝而自信陶醉的蔡英文政府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採取不妥協立場,兩岸關係歷經近1年的蹉跎,臺灣國際空間日益緊絀,兩岸經濟交流緊縮,陸客大幅降低,減少對臺採購與投資,臺灣經濟雪上加霜。

反倒是旅臺作家、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在其新書提出的「臺灣解體」預言,正殘酷而無奈地快速成真。他對藍綠與臺灣社會都提出了當頭棒喝。對國民黨,他毫不客氣地指出,還在沉溺路線之爭,一盤散沙的支持者早已不關心它的下場;對民進黨,他一針見血地痛陳,還在用「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叫『這個國家』」的言詞繼續自我欺瞞。

本田善彥更對臺灣民衆喊話:「社會存在代溝、階級、統獨或藍綠之間的矛盾,裂痕處處,連基本共識和價值都很難建立。」可想而知,綠營的人立刻指責他是「中共代言人」。本田善彥讓人覺得痛,是因爲他砍到了痛處,說出了藍、綠和臺灣都缺乏勇氣面對的事實。但「痛處」也是爲臺灣解圍的着力處。關鍵在於,臺灣從李登輝以下的所有領導人,或主動或被動,或積極或放任兩岸從「一家人」變成「陌生人」,從「我羣」變成「異己」。其實,無分本省外省,大部分臺灣人的先祖皆來自中國,臺灣本來擁有以中國爲腹地,進而連結世界、進軍世界的絕佳利基,臺灣不但放棄,還鼓動對中國的敵視。這樣的苟安退縮,一步步地讓臺灣從如盛開玫瑰、讓人驚豔的亞洲小龍,變成叫人一嘆、不見未來的昨日黃花。

臺灣被臺獨的錯誤意識型態誤導太久,一日不認清檯獨對臺灣發展的毒害,繼續飲鴆,就不可能重現臺灣奇蹟的榮光,更將殘酷地走向本田善彥所稱的解體命運。

立足臺灣的中華民國本來是中國的原始股東,自絕於中國,就是自絕生存發展之路。藍綠政治人物犯蠢,臺灣人民不可跟着愚昧,應積極伸張原始股東地位,要求行使股東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