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經濟制裁只會兩敗俱傷

旺報社評

俄烏戰火持續蔓延,歐美國家的經濟與金融制裁也愈來愈嚴厲。歐盟第六輪經濟制裁決定跟上英美步調,禁運俄羅斯石油,同時也將俄羅斯最大銀行聯邦儲蓄銀行、信用銀行及農業銀行踢出SWIFT,等同關上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支付與匯兌大門。美、英、日、加四國決定關閉俄羅斯黃金銷售管道,進一步削弱普丁籌集資金能力。

順差代表經濟疲弱

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制裁行爲,目的在瓦解俄羅斯經濟與金融體系,迫使俄羅斯早日結束戰爭。不過,在史所未見的龐大制裁壓力下,俄羅斯經濟與金融體系並未崩潰,俄羅斯第1季GDP成長率高達3.5%,並未出現明顯衰退,顯示制裁效果仍未有效發揮。

俄羅斯盧布的表現同樣讓人驚奇。戰爭爆發初期,盧布一度急貶至139,隨後反向狂升至52,不僅創下7年來新高,從高到低逾6成的漲幅,也讓盧布榮登今年地表最強貨幣。愈來愈多聲音認爲,西方國家的制裁可能以失敗坐收,果真如此?讓數字說話,盧布強勢演出,主要歸結兩大因素。一是資本管制,造成盧布供給大減;另一是原油及天然氣出口以盧布計價,使得盧布需求大增。供給大減配合需求大增,價格自然水漲船高,這是最基本的供需原理。更不用說,上述兩大因素交互作用下,連帶也造成俄羅斯國際收支帳出現巨幅順差(出口大增、進口大減),帶動盧布強升。

問題是,俄羅斯貿易順差的形成,並非奠基於外貿實力強大,而是出口與進口嚴重失衡所造成。也就是說,俄羅斯貿易順差大增,除了出口因素外,更重要是進口崩跌。根據《莫斯科時報》引用Otkritie銀行的研究數據,俄羅斯4月進口價值50億至100億美元商品,比戰爭爆發前的2月275億美元,少了1倍以上。因爲進口急遽減少,出口因能源價格飆漲大增,俄羅斯貿易順差也從1月200億美元大增至4月450億美元。

歐美也要付出代價

進口劇減所產生的鉅額貿易順差,對經濟是一件好事嗎?恐怕不然。因爲進口並非只有終端消費的產品與勞務,更多的是可用來再投入生產的中間財貨或零組件。一旦進口受阻,生產力也會受到侵蝕,進而弱化經濟增長能力。就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所說的,俄羅斯巨大貿易順差,反映的不是經濟強韌,而是經濟疲弱。

4月底俄羅斯央行明白指出,第1季經濟成長率仍有3.5%水準,但全年衰退難以避免,預估今年俄羅斯GDP將衰退8%至10%,2023年將繼續萎縮3%。另外,俄羅斯5月通膨率已經來到17.1%。歐美製裁效力,並非如表面所見,確實已對俄羅斯經濟帶來巨大壓力。這意味俄羅斯經濟出狀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俄羅斯經濟固然付出衰退的代價,歐美國家同樣要付出通膨、甚至經濟衰退的代價。法國經濟學家薩皮爾指出,西方國家低估了俄羅斯經濟的實力,如果用購買力平價來看GDP,俄羅斯規模約等同德國。這也代表,拖垮俄羅斯經濟不是那麼容易。

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對熱衷對抗與反對抗的美國與中國大陸,應該有一些啓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固然讓大陸受到傷害,但美國也要付出代價。美國通膨飆升,除了俄烏戰爭因素外,川普發起貿易戰加徵中國商品關稅,是推高美國進口物價,進而釀成通膨原因之一。這也是爲何美國總統拜登、財政部長葉倫及商務部長雷蒙多紛紛主張取消部分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理由,制裁中國的代價太大。

經濟制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這應是未來中美兩強想升高對抗時,需先考慮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