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外部形勢惡劣 大陸經濟需改革

旺報社評

大陸經濟一連串糟糕的數字,引起市場對大陸經濟持續增長的質疑,外媒唱衰聲此起彼落,充斥着通縮、債務危機、房地產風暴等字眼,臺灣也跟着再度燃起「中國經濟崩潰論」。長期爲《紐約時報》撰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發表「中國的經濟危機有多可怕」專文,以「明斯基時刻」形容當前大陸經濟處境,直言大陸經濟徘徊在危機的邊緣。

中央財政體質良好

無獨有偶,《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一幅習近平「龍頭蝸身」圖片,諷刺大陸經濟正從蛟龍飛昇盛況,墜入蝸牛慢爬階段,陷入泥沼中難以自拔。《經濟學人》強調,無論是消費者支出、商業投資及出口,大陸無一達標。相較19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後陷入失落十年,如今大陸經濟下滑,後果可能更嚴重。當初日本生活水準約爲美國6成左右,現時大陸連2成都不到,大陸想擺脫經濟泥淖,處境將更爲艱難。

外媒極度唱衰大陸經濟,其實不必意外。棒打落水狗,本人之常情,加上西方部分媒體多意識形態立場,評論難以客觀。平心而論,短期言,大陸經濟確實遭遇逆風,疫後復甦不如預期,但長期前景是否如外媒說的不堪,仍需要更多的證據與時間來證明,不宜太早下定論。

特別是從因應危機的能力來看,北京並非束手無策,還有許多政策工具可用,加上政治結構穩定、中央財政體質良好,高達3.2兆美元的外匯儲備,都讓北京在因應短期經濟危機上,底氣十足。

以中央財政爲例,根據大陸財政部統計,截至2022年底,大陸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爲25.9兆人民幣,佔GDP比重21.4%,加計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5.1兆人民幣,整體債務餘額比重50.4%,對比歐美先進國家動輒超過100%以上,可說是相對優異,也代表大陸面對經濟逆風,還有足夠的舉債空間與抵禦能力。

尤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一般開發中國家,大陸政府債務絕大部分是內債而非外債,整體外債餘額佔GDP比重僅13.6%。高達3.2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國家支應與償付外債能力相對充足,經濟風險較低。近期在經濟逆風下,人行爲阻貶人民幣,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從現行6%下調至4%,不怕資金趁機外逃,就是基於這樣的底氣。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儘管北京仍有足夠政策工具與能力,足以因應短期危機,但不表示經濟增長動能若長期下滑,仍沒有風險。最近談到大陸經濟困境時,常被聯想到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不容輕忽的風險。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開發中國家人均所得達到一定水準,準備朝已開發國家邁進時,往往容易陷入成長停滯期,難以繼續提高人均所得。

近年大陸受疫情拖累,經濟成長陷入低潮(近3年平均只有4.5%),使得大陸人均所得達1.27萬美元(2021年)後進展緩慢,引發中等收入陷阱的聯想。不過,必須強調的是,中等收入陷阱風險雖然存在,但並非不可避免。臺灣與韓國都曾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後來在政治及經濟體制持續改革下,成功跨越門檻。阿根廷1990年代同樣走上民主化之路,但因爲政策反覆、財政紀律鬆弛、貨幣濫發及社福制度改革滯後等因素,現今仍陷於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正好成爲反例。

國家的失敗,各有不同原因,但政治與經濟制度擁有足夠的彈性,能夠因應客觀環境變化,勇於改革、自我調適,則是成功的通則。大陸經濟40年快速發展,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已無法單靠政府投資帶動成長,而要靠消費,企業願投資、人民敢消費、中產階級崛起。大陸國家發改委宣佈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推動民營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美國商務部長雷孟多訪中,美中就改善美國企業投資環境達成共識,方向正確。

北京若能就開放市場、提升公平競爭環境持續改革,必能因應短期的經濟逆風,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