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正視一中憲法 鋪墊交流善意

旺報社評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訪臺,陸委會定調沒有國安疑慮,樂見兩岸交流,但訪團來臺後,綠營黨媒側翼傾巢而出,將該團貼上統戰標籤;連陸生說了一句「中國臺北隊」,也上綱成「主張一中憲法就是叛國賣臺」,趁亂踹《中華民國憲法》一腳,只爲提高臺獨謬論的正當性,形同是把交流契機當成操弄抗中保臺的「鴻門宴」。賴政府若真心推動兩岸交流,就不應縱容這種論述繼續發酵。

鴿派頂住壓力 陸委會開綠燈

必須說,陸委會在民進黨反中主旋律壓力下,以技術性舉措杯葛訪問團,其實是最輕鬆、最沒有負擔的決定;若非打從心底相信「交流勝過老死不相往來」,又怎麼會不惜戴上鋼盔拚一把,對交流團開綠燈。從陸委會的決策來看,賴政府確實有意釋出交流的善意。

令人扼腕的是,無論綠營主張兩岸交流的鴿派如何鋪墊氛圍,終究難擋抗中反交流鷹派的反撲。從國安高層放話學生具共青團身分,到黨籍立委沈伯洋稱「所有交流都是統戰」,讓本無色彩的交流莫名沾染無中生有的紅色滲透。

更讓人憂慮的是,一名復旦大學陸生被記者問到「臺灣隊」拿下世界12強棒球冠軍有何感想,她迴應要向「中國臺北隊」表示祝賀,綠營明知這句話對大陸而言再自然不過,卻見獵心喜上綱爲冒犯主權,甚至趁亂稱《中華民國憲法》是反共的憲法,共產黨是憲法明定的叛亂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非法政權,國民黨若要支持憲法,就要依照憲法恢復動員戡亂、消滅共匪,否則就是違憲、叛國。

這套謬論徹底扭曲憲法歷史與真義。首先,憲法初始源於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公佈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此即「五五憲草」,後續參與制憲過程者,除國民黨,還包括共產黨、青年黨及民主社會黨,草案內容融入各方意見,當然也包括中共。1946年,憲草審議委員會由國民黨孫科擔任召集人,共產黨由周恩來主持,並由民主社會黨的張君勱執筆起草,讓制憲增添不少社會主義理念的激盪。所以,《中華民國憲法》是不是反共憲法?是否跟共產黨誓不兩立?當然不是!

第二,憲法是在1946年通過、1947年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1949年才成立。所以,憲法要如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前就「預先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若非搞錯歷史順序,就是民進黨以爲憲法可以「回到未來」。

第三,爲因應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於1948年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中共定位爲「敵人」,其設置初衷是「在不改變《中華民國憲法》的範圍內,予政府以臨時應變之權力」,因而有了「反共的法理依據」,民進黨人卻錯把馮京當馬涼,以爲老蔣反共是基於《中華民國憲法》。

積累和平契機 需決心與耐心

李登輝主政前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二是成立國統會制定國統綱領。他當時說,國統會目標是以積極務實的作爲,主導兩岸關係發展早日達成國家統一,他更指示,國統綱領的原則就是「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換言之,李登輝結束動員戡亂、制定國統綱領,是以終止大陸敵對關係爲手段、推動國家統一爲目標,結果卻被「後輩們」反過來調侃我們的憲法是反共憲法,稱要遵憲就得恢復動員戡亂,這無疑是張飛打岳飛,更是無中生有虛構史實,把遵憲與反共、交流與賣臺畫上等號。更詭異的是,民進黨是執政黨,若要恢復《臨時條款》應由民進黨推動,豈能歸責於兩岸交流派?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在「中道和平聯盟智庫」成立大會拋出兩岸新論述,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這個概念與《中華民國憲法》契合,並符合兩岸現狀的描述,代表臺灣本土派有心推動兩岸交流。提醒賴政府,兩岸對抗氛圍下,重建交流需要兩岸當局滴水穿石的決心與耐心。在此之前,請先停止把顛覆憲法當成抗中保臺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