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大選投票在即,美國又將打一場“內戰”?
摘要:有觀點認爲,今年大選是“兩個美國”、兩條道路、兩個方向的對決。
大批美國人已提前投票
初選廝殺、定罪裁決、刺殺危機、退選換將……一年來,歷經跌宕起伏的“劇情”,2024年美國大選即將迎來“大結局”——11月5日投票日。
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誰將入主白宮?是60歲的哈里斯打破終極天花板,還是78歲的特朗普“梅開二度”?不到最後一刻,答案無人知曉。
眼下可以感知的是,這場大選已被各種“歷史之最”定義,最膠着、最撕裂、最混亂、最昂貴、最具風險,等等。
一系列“最”之後折射的是今年美國大選哪些現象級特點?其底層邏輯是什麼?對美國和世界有何意味?
膠着背後的分裂
選舉進入倒計時,較量更趨白熱化,兩名候選人都在幾個決定勝負的關鍵“搖擺州”作最後一搏。
當地時間3日,哈里斯在密歇根州舉行多場競選集會,對該州20多萬阿拉伯裔選民進行最後動員,承諾盡其所能結束加沙衝突。她還表示,已通過郵寄方式投出選票。
4日,投票日前夕,哈里斯還計劃前往賓夕法尼亞州參加一系列競選活動。
特朗普同樣馬不停蹄,跨州造勢。3日,他輾轉賓夕法尼亞、北卡羅來納、佐治亞三州拉票。特朗普定於5日在佛羅里達州投票。
就在2日,兩人還“同州打擂”,同日現身北卡隔空交鋒。
雙方几乎“近身肉搏”的搶票態勢,可謂今年美國大選激烈、膠着的寫照。
掃描今年大選圖景,膠着無疑是高頻詞。
直至投票日前夜,局勢依然混沌,膠着到近乎凝固,這在大選歷史上分外罕見。
多項數據顯示,在全國民調中,兩名候選人支持率咬得很緊;在7個關鍵“搖擺州”,雙方也是時上時下,反覆拉鋸。而且,不管哪個層面,民調差距基本僅限於一個百分點甚至不到。
民調專家馬特·巴雷託坦言,選情太過膠着,民調可能失準。
還有大膽猜測,今年大選會否出現選舉人票269對269的平局。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的間接選舉制度。在總計538張選舉人票中,總統候選人只要斬獲過半即270張選舉人票就能當選。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表示,以往大選在投票前夕形勢已基本明朗,今年如此膠着可從兩方面解讀。
首先,表明很多選民深受高通脹、高利率之苦,對總統拜登的四年執政非常不滿,以致未能給哈里斯加分,還削弱了執政黨候選人的競選連任優勢。
英國《經濟學人》和輿觀一項聯合民調顯示,美國近40%的選民認爲,通脹、就業和經濟是本次大選中最重要的議題。
其次,反映美國社會深刻的對等分裂態勢。
有美國選民坦言,大選已成爲家庭、社區的禁忌話題,“只有不談政治,大家才能和睦相處”。
有觀點認爲,今年大選是“兩個美國”、兩條道路、兩個方向的對決。今年在美上映的電影《美國內戰》被認爲已照進現實。
對此,吳心伯表示,當前,美國選民對於大選的看法或討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價值觀或社會文化偏好相聯繫。在他們眼中,兩名候選人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國家走向。哈里斯意味着延續文化、種族多元化的趨勢,特朗普則將回歸白人主導的基督教文化和保守的社會價值觀。由此,兩個陣營呈現對等分裂狀態,雙方支持的候選人都沒有顯著優勢。
當地時間10月3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伊斯頓,選民在巴克斯縣行政大樓的投票箱中投票
動盪背後的極化
回望整個大選季,動盪或許是另一個關鍵詞。
起初,拜登VS特朗普似已板上釘釘,時隔4年再現“二老對決”,讓今年大選多少顯得沉悶。
但隨着選戰推進,大選“驚奇”潛質逐步釋放。
其間,曾掀起司法風暴:特朗普“歷史性”獲罪,開啓“戴罪”競選之路。
突發政治暴力:特朗普兩次險遭暗殺。近日,一段通話記錄還顯示,馬斯克稱其服務器遭攻擊,有人一直試圖通過電子手段暗殺特朗普。
鬧出“換將”風波:在災難性辯論後,81歲高齡的拜登迫於黨內壓力、“金主”威脅而退選,改由副總統哈里斯出戰。
之後,“新老對決”似乎改寫選舉版圖,重燃興奮點。但是,面對動盪、混亂的選舉進程,美國國內瀰漫焦慮情緒。
美國媒體稱,在疲憊、不安和緊張中,大批美國人提前投票。
不少民衆擔心選舉結果引發政治暴力,甚至重演2021年“國會山騷亂”。
數個“搖擺州”已嚴陣以待,爲選舉設施加裝鐵絲網、防彈玻璃,以防不測。
有美國輿論指出,越來越多跡象表明,這是一場“火藥桶”上的選舉。
分析人士稱,今年大選是在政治極化、政治暴力、司法武器化等多重因素催化下醞釀的一場“完美風暴”。
在吳心伯看來,今年大選亂象折射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美國政治文化的倒退甚至墮落。美國大選已突破傳統的博弈邊界,從激烈競爭走向人身攻擊,從語言暴力走向行動暴力。二是美國民衆對美國體制功能失調的深層擔心。
在與一些美國選民交流後,吳心伯發現美國人一個明顯的心態變化。
“過去,美國人對國家制度運作挺有信心,現在卻對制度的效用和未來存在深刻的擔心。”
吳心伯表示,由於擔心體制無法正常運作,美國人普遍擔憂,如果哈里斯險勝特朗普,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勢必糾纏,選後恐怕難免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動盪。
昂貴背後的孤注
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少不了“驚奇”,少不了兩黨候選人互掐的“名場面”,更少不了金錢與政治的“互惠”遊戲。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大選總支出料將達到至少159億美元,將超越2020年大選的151億美元“榮登”史上最貴選舉寶座。
與此同時,富豪名流紛紛站隊,且親自下場撒錢催票。
比如馬斯克力挺特朗普,被曝已捐款至少1.1億美元。馬斯克還想用鈔票換選票,爲選民籤支票、搞抽獎;比爾·蓋茨則助力哈里斯,已砸5000萬美元。
“過去,大公司基本兩面下注,一般不會走到前臺,這次卻赤裸裸地展示資本力量,而且資本巨頭還罕見地選邊站隊,這反映了資本的分裂。”吳心伯說。
在吳心伯看來,資本之所以分裂是因爲在巨頭眼中,兩名候選人的政策取向及對他們的利益影響差別太大,他們已無法騎牆,只能孤注一擲。這其實也凸顯了美國嚴重分裂對立的現實。
還有分析指出,鉅額捐款背後是資本力量爲滿足自身利益而與競選人做交易,進而影響美國未來政策走向。
此外,在美國選舉政治中,除了華爾街、硅谷,還有工會、知識界、宗教界以及所謂“深層國家”的隱形力量也在對大選施加影響,展示強大的政治議價能力。
風險背後的趨勢
投票在即,當美國國內情緒焦灼,世界的神經也高度緊繃,密切關注大選。早先有評論稱,對於堪稱大選年的2024來說,美國大選是最大風險。
不少國家已爲特朗普可能捲土重來做好預案;深陷衝突的烏克蘭、以色列也在焦急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果。
有政治觀察人士指出,今年大選對判斷美國未來一段時間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走向具有風向標意義,甚至還會影響更遠的未來,輻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
吳心伯表示,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是觀察美國社會變化的窗口,藉此可以看到過去4年和未來4年美國的變化方向、速度與程度,這也是今年各方如此關注美國大選的原因所在。
對美國來說,特朗普時隔4年強勢重返大選,意味着“特朗普現象”不是暫時的。
圖爲特朗普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果他贏得選舉,可能會在未來很長時期塑造美國的面貌和內外政策。”吳心伯說,同時,共和黨恐將完全被特朗普化,美國曆史最悠久的政黨或將就此改變,這將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哈里斯獲勝,一定程度上會讓“特朗普現象”告一段落,並加快美國政治精英的代際轉換。
吳心伯還提到,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分裂造就了特朗普,特朗普又進一步加深這種分裂。未來4年,美國的分裂恐怕還會繼續加深,這既有慣性因素,也與涉及價值觀而無法妥協有關。
對世界而言,吳心伯指出,外界大致認爲,大選結果將代表美國兩種選項,一種是繼續走“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道路,另一種是更加重視自身利益,但仍會維持同盟體系,奉行有限的多邊主義,並有選擇性地遵守國際規則。
“但是,不管誰當選,由於國際競爭力下降,美國未來在經濟、外交上會更多趨向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