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老年書寫──簡媜陪着你走向銀閃閃

面對老年生活,簡媜認爲要提早思考,才能踏上銀光閃閃的旅程。(鄧博仁攝)

(印刻文化提供)

作家簡媜在2013年出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認真談論生老病死,今年再推出增訂版,可說是獻給世界的深情老年書寫。重陽節剛過,你想過如何面對老後人生了嗎?

臺灣從1993年開始就是高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隨着老年人口快速攀升,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也持續提高,預計在2039年突破30%,2070年將達43.6%。作家簡媜在2013年出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認真談論生老病死,今年再推出增訂版,可說是獻給世界的深情老年書寫。

■寫老,但不僅僅談老

如何書寫「老」?簡媜表示,「老」不是隻有一個人的事情,「『老』牽動着家庭和社會,這是一件大事,我運用文學的方式寫出來;寫『老』,而不僅僅談『老』。」

簡媜說,要寫老,不能單單隻寫老,「寫老要同時寫生、老、病、死,人生四階段,因生而病、而老、而死,我們完整地通過後,這一生才能是完整的一生。」

爲此,簡媜從「生」開始寫起,但在老、病、死的比重還是放比較大,她表示,這個大架構之下,需要多面向觀察,「有些來自閱讀,有些是社會現實狀況,還有周遭的朋友、長輩,他們就是我的老師和助教,幫助我體認老這件事情,還有社會的高齡化問題。」

簡媜說,她寫這本書時,高齡化社會還沒有成爲一個普遍的共識,「而如今老就像滔滔洪水,或像是土石流一樣,來了。」

簡媜表示,整部作品從寫作到構思,前後的醞釀和思考,花了幾年時間,「我思考爲什麼非寫這本書不可,也自問什麼叫作『老』,在這種自問、自答又自我省思的過程中,發掘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一度有點扛不下來,覺得自己準備不夠,沒辦法把『老』這件事情提到一個高度來看待,就像蓋高樓要有足夠的鋼筋水泥,我當時只足夠蓋狗屋。」

■用文字,造一座湖泊

期望能寫出心滿意足又具分量作品的簡媜,在準備過程中遇到瓶頸,她表示,有天在黃昏時分,她在自家附近散步,「雖然在這裡住了很久,但那個河堤幾乎沒有去過,那時覺得應該要去散步一下,坐在堤岸旁,有很多芒草,風吹動芒花,有一種蒼茫的感覺,河水的波光粼粼,我的疲憊像是被理解了,那是自然的力量,我當時不知道在跟河流還是在跟我自己說:只要讓我能夠完成,我會帶書來念給你聽。」

對着河流說話,河流的傾聽,也像是一種釋放和祈禱,簡媜也真的在生活和寫作多頭忙碌的狀態下,順利完成26萬字書寫。簡媜提筆寫這部作品時是50歲,今年增訂版出版,她已跨越60歲。

回想受到河流的鼓舞而寫,簡媜表示,寫作者有時是用文字造了一面鏡子,「像是湖泊一樣,讀者到湖面來,看見自己的倒影,我用文字造了一座湖泊,讓讀者看見自己的倒影、自我的鼓舞,這就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神秘的心靈連結,讓人能永不疲憊地往前寫。我相信還有陌生的讀者等在前面,作爲讀者的我,也會等待那種心心相印的時刻。」而這本老年書寫,也在等待與未來讀者銀閃閃交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