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佈滿水泡 泡泡龍女孩靠嗜好忘記傷痛
患有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的小慧與媽媽合影。(林周義攝)
19歲的小慧出生時就患有罕見疾病「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俗稱「泡泡龍」。經過多方摸索才找到適合的照護方式,如今的她每天洗完澡至少要花1小時的時間換藥,雖然傷口常因摩擦流血,她卻因着長笛、化學的嗜好,忘卻病痛。
全臺的泡泡龍患者約有2、300人,嚴重程度不一,平均壽命都較他人短。成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釗凱表示,較嚴重的患者,在食道也佈滿水泡,僅能攝取流質食物,其中8成的人會在20歲以後出現皮膚癌症狀,甚至因此死亡。
小慧出生時,小腿前的皮膚就破損,全身僅有臉部沒有水泡,洗完澡就需花上1小時換藥,塗抹止癢膏,再用精油護理。因媽媽較忙碌,傷口都是自己處理。從小無法與其他小朋友一同完玩樂,衣服也儘量不穿白色,因爲一不小心就會流血。
然而小慧在國中時期愛上長笛,雖然吹奏時嘴脣的水泡會破裂,她卻沒有因此放棄,身爲鋼琴老師的媽媽看她愛上音樂,也感覺欣慰。目前就讀於化學系的小慧,另一個興趣是化學實驗。每逢早8的課程,都不惜6點起牀換藥,準時到實驗室報到。
罕見疾病基金會表示,泡泡龍患者營養需求是一般人的1.5-2倍,一天需飲用4-6罐補充品。因皮膚脆弱,敷藥時需採用不沾黏傷口的特殊敷料,但敷料價格昂貴,雖部分品項有健保補助,許多家庭仍需自費購買,一個月動輒就多出數萬元開銷,對弱勢家庭造成極重負擔。
爲減輕泡泡龍家庭負擔,罕見疾病基金會今年首獲國際扶輪臺北市東昇扶輪社、香港半山區扶輪社的專案贊助,除獲得100萬用於敷料貼片的採購,也將舉辦泡泡龍講座、開發照護手冊,盼藉此提升大衆對泡泡龍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