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
(原標題:神十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神十六升空
【神十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期待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會師。
中國星辰 | 270秒回顧“神十六”飛天激動時刻(來源:視頻綜合)
延伸閱讀:
神舟十六號三位博士航天員的太空之旅有何新特點?
直新聞:神舟十六號定於30日9時31分發射,乘組成員中有兩人是來自第三批航天員,良好的梯次建設和代際傳承如何助力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
時事評論員 秦蓁:實際上第三批次的航天員的培訓從2020年就開始了,一共甄選出來了7名的航天駕駛員,7名的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的載荷專家。
那麼從這次的三個成員的構成來看,其中景海鵬是航天駕駛員,朱楊柱是航天飛行工程師,桂海潮是載荷工程師,也就是突出了當下的特點,就是載人空間站已經脫離了之前整個空間站系統的驗證階段,即驗證整個系統建設、整個架構的階段,進入到了空間站,要變成一個空間飛行的科學實驗室,這麼一個角色,而且三名成員的構成裡很有特色。
其中景海鵬是老航天員了,大家非常熟悉,但是朱楊柱和桂海潮有很多的特點、很多新鮮的地方。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個這兩個同志都是1986年出生的,而且這兩個同志他們並不是說出身於空軍,其中朱楊柱是出身於陸軍,桂海潮是出身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本身是一個博士生導師,而且兩個人都是博士學位。這裡邊就體現出來很多特點,就是說明航天員的來源,不都從空軍的飛行員當中選拔,這是其一。
其二,高學歷。兩個人都是博士,其中桂海潮還是博士生導師。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突出了當下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就是要做很多的科學實驗。桂海潮同志他作爲一名載荷專家,他本身並不是軍人出身,而是一個科學家出身,一個科研人員出身,就體現了當下這個特點,而且據公開的消息就是第四批的航天員隊伍也在培訓當中,所以顯示了中國載人航天員的隊伍不斷地壯大,而且不斷地有新鮮的血液注入。而且針對今後不同的任務發展,特別是把空間站變成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這樣的一個角色的轉變,那麼將會有更多不同領域的,雖然不是來自軍方,但是是科研人員出身的這樣的航天員的出現。
神十六航天員
直新聞:外界注意到,“神十六”乘組是首個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三種類型航天員組成的飛行乘組,反映此次任務相較以往存有哪些不同?
時事評論員 秦蓁:當下中國的空間站已經建設完成,基礎設施這塊已經完成了,下一階段就變成了應用和發展,那麼長期的空間站的在空間的駐留,而且每年規律化的航天員的輪換,包括物資的補給,也就是每年兩次航天員的更換和兩至三次物資的補給。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整個航天站的角色就有所轉變,已經脫離了過去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要做大量的科學實驗。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配備日常的駕駛員,包括維護設備正常運行,排除故障的飛行工程師之外,重要的角色就要配備載荷員。載荷專家他的角色就是來操縱空間站上的各種儀器,比如說巡天望遠鏡,比如說艙室裡邊的各種科學實驗櫃,來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
爲了完成這樣的角色的轉換,所以進行了這樣的人員的配置。
從以往其他國家,包括國際空間站的經驗來看的話,實際上上邊要有大量的科學家駐留。這樣的科學家科研人員,他要進行方方面面的科學研究。從當下披露的信息來看的話,今後進入到應用發展階段的話,中國的空間站也要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據說已經徵集了40多個領域,大概1000個實驗的項目,而且還要繼續再向社會徵集實驗項目。
而且這一階段因爲延續的時間可能長達10年,還要有可能邀請國外的航天員來到中國的空間站共同進行一些合作和工作。然後空間站要進行大量的關於空間科學空間的科技的一些試驗,要讓它滿負荷或者是高效地來運作。所以這一階段,中國的空間站一定會逐漸地向一個空間科學實驗室的這樣的一個角色轉換。
發射中心
直新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還介紹,“2030年之前,中國人的腳印肯定會踏在月球上去”。您認爲我們的信心和底氣從何而來?
時事評論員 秦蓁:這個信心和底氣我覺得就來自於中國30年的載人航天的探索,包括當下取得的成就,特別是一個長期在軌的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完全的建成,包括長期地運營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底氣就來自這裡。
因爲載人登月,它的技術基礎一定是來自載人航天,你首先要保證人用火箭用這個飛船讓它保證安全地送到預定的軌道,長期的生存駐留生活等等。
所以載人航天技術是載人登月的一個基礎中的基礎。當然我個人認爲實際上當下中國的載人登月實際上萬事俱備,從大的基礎的硬件來看,只差一個這次記者會上說的長征10號的重型運載火箭,因爲你只有一個重型的運載火箭,可以在地月軌道之間把一個重型的載荷送到月球軌道,這個纔可以保證載人登月的最終完成。
所以中國當下只差長征10號重型火箭,剩下的技術挑戰也有,但是相對來說就容易得多。包括當下的空間站,之前的載人航天積累的這些技術是完全可以用得上的,所以只要中國長征10號是重型火箭,完成研製,那麼今後的載人登月是完全指日可待,細節的技術相信會很快地突破,所以底氣完全就來自於這30年來、從1992年就立項的,中國的載人航天是立了大功。所以今天發佈會也說了,將把載人航天包括當下空間站的運轉和今後的載人登月這樣一些技術發展結合在一起,共同來進行統籌和規劃。
當然在載人航天方面發言人也提到了今後的一些重點發展方向,比如說在近地載人的火箭,包括飛船,想辦法讓它降低成本,變成一次性變成可以多次重複使用,包括向社會徵集這種低成本的可多次重複使用的載人航天的發射的方案等等,這個都是爲了今後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