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航天員狀態良好
【#權威快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爲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的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二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記者黃明、張汨汨、張泉,海報設計張晨光)
延伸閱讀:
震撼!神舟十二號與地球同框(來源:視頻綜合)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於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成功發射。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中國空間站將迎來首批“住戶”。
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兩個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組成。之前,核心艙與貨運飛船已成功發射和快速對接,此次載人飛船順利發射,離空間站的建成又近了一步。
全世界已建成多少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有何特別之處?航天員怎麼呼吸、睡覺、洗澡?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爲此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陶建中研究員。
【月球基地也要來了】
在中國空間站之前,全世界已建成12個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
蘇聯的“禮炮一號”是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正如它的名字所寓意的,“禮炮”系列空間站一共有7個。其中前5個屬於第一代技術,只有一個對接口,後兩個是第二代技術,有兩個對接口。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有五個對接口。
美國的空間實驗室重達十幾噸,相當於蘇聯第二代空間站技術。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重達142噸,設計壽命5年,從1986年到2001年實際服役十五年。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的最大空間平臺,重達420噸。它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其中美國出資最多,花了1千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從1998年底建造,歷時12年完成,計劃用到2024年。“俄羅斯還有一個科學艙至今沒有發射到國際空間站,應該是不會上去了。”陶建中說。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副總理尤里·鮑裡索夫曾表示,俄羅斯可能於2025年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着手建立俄羅斯自己的空間站。
除了上述10個空間站,分別爲8噸的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可以算是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是中國首個具備補加功能的載人太空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起了重返月球和載人登陸火星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盧森堡、韓國、英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克蘭和新西蘭等11個國家參與這一計劃。預計2024年,將有第一位女宇航員和一位男宇航員在月球登陸,並建立可供常態化駐留的月球基地。
中國空間站有何不一樣?“雖然我們的規模不如國際空間站那麼大,但效率更高,工作環境更好。”陶建中說。
國際空間站的有效載荷重量比爲7.9%,而中國空間站達到了17.7%。順帶也誇一下“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總重13.5噸,給中國空間站送去的“快遞”就達6.8噸。
由於太陽能帆板的效能逐年降低,眼下,國際空間站供電不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空間站使用可摺疊的柔性太陽能電池板, 功率達100千瓦,不僅可以收攏還可以移動位置,發電效能更高。
除了核心艙,中國空間站未來還將迎來兩個實驗艙。這三個艙 之間的信息聯絡,將由光電纜傳輸來實現,達到萬兆級別。此外,讓國際空間站羨慕的是,這裡還有WIFI無線電收發設備,航天員都戴着骨傳導耳機來進行通話。
國際空間站經常有東西不翼而飛,至今已“掛失”100多樣物件。在中國空間站,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二維碼”,航天員只要手持終端,一查就知道東西在哪裡。
既然在空間做實驗,有什麼不明覺厲的“黑科技”嗎?據介紹,這裡有超冷原子實驗櫃,接近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北斗導航系統用的原子鐘300萬年誤差一秒,已經讓人歎爲觀止,中國空間站的原子鐘組竟然30億年誤差一秒!
【3位航天員在空間站會有點忙】
神舟十二號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他們將進行爲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工作。
很多人可能要問了,航天員在空間站要做些什麼事情呢?其實,他們會比較忙……
“天和核心艙內有1243個設備,航天員上去後要負責組裝、固定,還要對空間站和有效載荷進行保養維修。”陶建中說。
此外,航天員還要做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據介紹,中國空間站提供三個實驗平臺,一是密封艙,內有一個標準大氣壓,是人類長期賴以生存的條件,也有一定溼度和溫度;二是非密封艙,與高空大氣連通,沒有空氣,但能抵擋空間輻射;三是艙外實驗平臺,有強烈輻照,可連接其他實驗裝置。
中國空間站未來將做哪些實驗呢?“一共9大科學領域1千多個項目!”陶建中介紹,實驗涉及生物科學、生命科學、材料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基礎物理學、醫學等。特別是航天醫學,比如骨密度下降、骨質流失、肌肉萎縮,以及大腦和心臟有氧工作能力下降等航天病,尤爲引人關注。
【航天員怎麼呼吸、睡覺、洗澡?】
國際空間站此前公佈過一組數據:每個航天員每天呼吸氧氣836克,呼出二氧化碳1000克,喝水3077克,小便和出汗3331克,飲食618克,大便200克。
大家同樣好奇,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怎麼呼吸、睡覺、洗澡呢?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天舟二號”此前快遞了不少生活用品,可以保證航天員“衣食無憂”。
爲了更順暢地呼吸,航天員要製造氧氣,既可以把過濾的廢水進行電解,也可以使用化學制氧機。
以往,航天員都是把睡袋往牆上一掛,“站”着睡的。中國空間站將爲航天員闢出獨立睡眠區,現在總算可以“躺”着睡了。
洗澡,確實是個難題。但相比過去只能用溼毛巾擦擦,還是有所改善的——可以在一個包裹式的淋浴袋裡進行噴霧。
要是想家了,每位航天員都有專線,可與家人通話。
神舟十二號發射升空 艙內畫面曝光(來源:海外網)
神舟十二號首飛空間站,入住“三人間”帶了幾套衣服?揭秘聶海勝等航天員換裝
剛剛,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17日上午送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飛向太空,“登記”成爲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你可知道,航天員們入住“三人間”帶了幾套衣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請出來自上海的服裝設計師,揭秘航天員換裝。
原來,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都出自東華大學研發設計團隊之手。事實上,在2016年神舟十一號發射之後,這5年來東華“科技+設計”堅持自主創新,再次“貼身”陪伴航天員踏上太空征程。
一定記得16日聶海勝等3位“帥哥”亮相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3人正是身穿着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研製的“常服”,現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
除了日常穿用的“常服”,東華團隊爲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設計的系列專用服裝,還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鍊服、休閒服、失重防護服,甚至睡具等,以及從任務訓練服到專用服飾等的地面任務服裝多個種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專用服裝不僅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融入中國特色設計元素,成爲中國航天員面對整個世界的“太空華服”。
“中國航天員專用服裝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優先,兼具美觀性的多功能服裝,我們在面輔料、色彩圖案,甚至服飾細部縫跡線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國特色的時代元素,展現中國航天員作爲中國夢的太空築夢人和守護者的美好形象。”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告訴記者。
另一方面,全系列航天服及配飾的款式、顏色、圖案、質地等,不僅彼此之間相互匹配,還與艙室環境相融,在體現中國文化元素和時代特徵的同時,體現出航天員羣體的職業特點和精神風貌。這些各具功能的不同類型服裝,有的能夠在長時間太空飛行中幫助航天員對抗失重對人體肌肉的不利影響,有的能呵護航天員調節他們的情緒和心情,同時還考慮到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像傳輸後的顯示效果,可謂是“一樣菜必須滿足百家胃”。
例如在航天員常服設計中,在天空色湖藍基礎上加入象徵地球天際線和外太空的色調元素,深淺明暗的變化搭配,讓服裝看起來更立體飽滿,也更有層次感。工藝上,多以立體直線條爲主,前肩隱喻航天飛行軌跡的“S”弧線與前胸象徵勝利的“V”字形直線拼條呼應,呈現粗細曲直的和諧之美。
有意思的是,除了服裝本身,航天員佩戴的一些服飾用品設計,還依據服裝的色彩和造型進行了系統規劃。其中,航天員榮譽徽標的主線條,猶如在湛藍宇宙中航天器飛行的軌跡,給人以向上奮飛的動感,特別是五角星的數量,表明了佩戴者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次數。李俊教授表示,研發設計團隊正是通過航天員專用服裝這樣的綜合載體,用藝術設計彰顯“飛天”的內涵與風采。
航空航天方面,早在20世紀80年代,東華大學就開始用科研助力中國人問天探索。如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韓文爵高級工程師團隊所研製的“航天飛行器高可靠鈍化玻璃”成功應用於“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陪同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首次飛入太空。又如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陳南樑教授團隊參與研製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作爲太陽能帆板的關鍵材料,連續成功服務於“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
在航天服研製中,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張渭源教授團隊還歷經3年完成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暖體假人系統”研究,利用暖體假人給出模擬外太空條件下航天員穿上艙外航天服後的代謝能量、熱傳遞和皮膚溫度等數據,爲保障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出艙發揮了關鍵支撐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