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動工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新建工程」14日舉行開工祈福儀式,由副市長李四川(右三)等一同執鏟動土開工,祈求工程平安順利。(羅永銘攝)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去年夏季期間,臺北市曾因午後雷陣雨,導致市內出現淹水情況,造成民衆不小的困擾,對此北市府水利處規畫在士林官邸外建置滯洪池,14日開工,預計2026年4月2日完工,副市長李四川表示,除了緩解淹水狀況外,新的滯洪池完工後能兼顧生態,成爲士林官邸的「前花園」。

臺北市長蔣萬安去年10月17日的市政會議中拍板,在中山、士林、圓山、百齡等4大集水分區施作治水工程,預計斥資65億元,在2028年前把北市雨水下水道設計的保護標準,從每小時78.8毫米雨量提升至88.8毫米。

其中屬於士林集水區部分,規畫於士林官邸北側興建滯洪池,另在捷運北環段動工時,在中正路、文林路口增設排水箱涵。

士林官邸北側興建滯洪池14日舉行開工典禮,李四川致詞時表示,興建完成後除先降低士林官邸周圍路段的淹水率外,也希望讓原本就已經很漂亮的公園,在興建臺北市首個「上池生態、下池滯洪」的滯洪池後,能夠成爲士林官邸的前花園。

李四川強調,很多生態學者擔心公園本身如果加建滯洪池,恐怕會影響原有的生態,但他要向外界報告,過去很多公園都有兼做滯洪池,但臺北市因爲開發較早,現屬封閉式的公園要加蓋滯洪池一定會引起外界疑慮,不過北市府施工時絕不會去破壞原來生態,甚至做的工程會更符合生態,落成後一定會比現在「更生態」。

臺北市近年都市化高度擴張,建案大量開發,不透水面積增加,地表逐漸喪失原有的保水能力,不僅都市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暴雨產生的地表逕流量也大幅增加,爲解決都市保水透水能力不足以及降低洪泛風險,水利處以工程治理方法提升都市防洪容受力。

水利處表示,士林官邸周邊近年來淹水案件持續增加,經過觀察及多次檢討,淹水成因是士林官邸明溝排水容量不足以容納劍潭山、福林路北南側及周邊集水範圍逕流,因此興建士林官邸滯洪池,應能有效降低淹水案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