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吃湯圓、放臺語歌 凸顯主體性──賴幸媛與王毅的秘密管道(六)

2009年,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大陸政策暨兩岸協商座談會上,展示剛印好的文宣,會中並針對第3次江陳會談議題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政策提出說明。(黃國峰攝)

同理,大陸也很注意臺灣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進展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私下透露,王毅曾特別拜訪他,希望臺灣與新加坡協商的臺星經濟夥伴協定,條件不能超越ECFA。

ECFA的協商對國臺辦而言是多重棋局,陸委會的情況也類似,除了要尊重經濟部部會所面臨的民間產業壓力,也得儘可能向立法院公開談判進度並因應在野黨的批評,賴幸媛個人並特別關注中小企業與農民生計,期待弱勢傳統產業不會受ECFA的衝擊,而且可以受益。

二○○九年年底第四次江陳會在臺中舉行,這次會談兩岸簽了《標準檢測及認驗證合作協議》、《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與《農產品檢驗檢疫協議》,並沒有簽署ECFA,兩岸的公開聲明都只表示「對推動協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初步交換意見,但不觸及實質內容」。這句有說等於沒說的官方辭令,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兩岸間針對ECFA已交手陣子了,工作階層或更高層的協商也交手多次了,但協議會長成什麼樣子雙方實在還沒有達成足夠的共識,沒有什麼內容可以對外公開,拜託媒體記者就聚焦在四次江陳會所籤的協議,不要問ECFA方面問題了。

可見得,第四次江陳會談時,ECFA早已是讓兩岸官方焦頭爛額、耗盡精力課題。就在陸委會歡迎海協會代表團酒會上,賴幸媛和陸方以ECFA爲題,談到她打算與國臺辦建立直接聯繫管道。酒會上陸委會準備了湯圓,因爲時逢冬至,兩岸習俗都吃湯圓,算是凸顯兩岸共享的文化淵源。酒會的背景音樂則是臺灣民謠臺語歌曲,藉以凸顯臺灣的主體性,至少陸委會同仁對《自由時報》的媒體朋友們是這樣詮釋的。其實所謂臺語,閩南語,還不是中國大陸傳來的,反正聽到臺灣主體性就高潮的人爽就好,且不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