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道光帝與咸豐帝的悲劇──未酬邦國中興之63(朱偉嶽)

遊客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內的大水法遺址參觀。 (新華社)

鴉片戰爭前後綿延了共20年,由清道光帝20(公元1840)年到清咸豐帝10(公元1860)年。這20年之間,華夏大地還冒出來個13年的華夏有史以來最大變亂──洪秀全先生太平天國的革命起義(咸豐1~同治3─公元1851~1864年),這道光帝和他的兒子咸豐帝父子檔,若有職業的選擇自由,可能都不會選擇當皇帝吧!試看道光帝的最後10年(公元1841~1850─道光21~30):

道光21(公元1841)年,英軍依《穿鼻草約》佔香港島,道光帝大怒不予承認,把主籤早約的琦善革職,押京審理後賜死。

道光22(公元1842)年7月,英人也不承認《穿鼻草約》,認爲獲益太少,也把英國主籤的代表義律革職,另換統領率英軍攻臨南京,清廷無奈議和,簽訂《南京條約》,承認英佔香港島,割地賠款共2100萬兩。

道光23(公元1843)年8月,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道光24(公元1844)年中美簽訂《望廈條約》、中法簽訂《黃埔條約》。

道光26(公元1846)年正月,在列強要求下正式解除對天主教的禁令。

這一連串喪權辱國的打擊,加以要繳納賠款,心理上的難堪及施政上的艱困,已夠頭疼了;而其時在廣西洪秀全的起義活動,也正在冒頭。前文提到洪秀全於公元1836年(清道光16)在廣州,研讀《勸世良言》,隨後洪秀全就在廣西一帶活動。據道光21(公元1841)年時全國狀元龍啓瑞(嘉慶19~咸豐8─公元1814~1858,廣西桂林人),在其致《上梅曾亮先生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宰相(穆彰阿)風示旨意,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督撫受戒,莫敢復言;金田會匪(指洪秀全們的活動)萌芽於道光14~15年(公元1834~1835),某作秀才時已微知之,彼時不肯辦盜,則所謂窺時相(穆彰阿)旨意是也。」

由這位狀元的私函可知,洪秀全們的活動,是很張揚的,道光帝的宰相穆彰阿早預聞洪秀全們的活動,應亦已報聞道光帝,他們對付外夷已精疲力竭了,乃睜一眼閉一眼拖着辦。當道光帝於道光30年(公元1850)正月逝於圓明園以後,洪秀全趁機於是年(公元1850)夏,發佈團營令,要求會衆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作團營編伍,開始了與清廷的武裝鬥爭。初以「太平」爲號,後建國號「太平天國」,並實行公有財產製。至道光30年12月10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的生日,拜上帝會衆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就定這一天爲金田起義日。

道光帝的兒子咸豐帝,就在老爸的難堪及太平天國的起義聲中登基,當然更爲難堪了。13年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與隨着而來的英法聯軍之役,使咸豐帝遭受的打擊更難以承受,在英法聯年佔領北京洗劫併火燒圓明園時,咸豐早已逃難轉進到熱河行宮,就停留在行宮直至病逝。

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道光皇帝在年輕時是一位騎射武功高手,外加「鳥銃」槍法神準,在皇族中早已馳名。他基本上是一位能約束自己,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大領導。而事實上事與願違,喪權辱國的條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的老師和臣民,都是中古時代的人;尤其傳承自他祖父乾隆帝抗拒家風,只能抗拒到底,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憂鬱以終。

道光帝的遺詔中,他把那慘痛的國事,輕筆帶過,卻說他自己,多麼儉約,多麼勤政愛民,像是在開脫自己的難堪,特抄錄道光帝部分遺詔,可見梗概:「自御極至今,凡披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並躬行節儉爲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爲,此薄海臣民所共見。」道光帝說的都是真話,以其強健體格,68歲而逝,肯定是「鴉片」問題,折其壽了。

道光帝的兒子咸豐帝登埸,試想咸豐自幼及長的教育,還是中古的老師和臣民,加以在宮中的口濡目染,其氛圍可用「沉重」2字概括。咸豐帝即位時已20歲,在外患內憂中登基,能不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故將前朝權臣穆彰阿和耆英革職,證明他對朝政,確有改革的意願和魄力。但就整個面臨的局面而言,對一個20啷噹歲的咸豐來說,太「沉重」了。年紀輕輕的咸豐帝,乃給自己取了個外號─且樂道人;或告訴自己壓力太大,有機會就且樂一番吧!當咸豐帝離開北京逃難轉進到承德行宮時,不忘叫戲班跟着唱戲舒壓,且樂唄。當尚屬英年的咸豐皇帝,聽到英法聯軍洗劫焚燬圓明園時,口吐鮮血,不久病亡,年僅31歲。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