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日本投降前夕的臺灣民生──美軍中校侵吞臺灣黃金案之4(炳文)

1945年春,美國加州蒙特利的軍政派遣前整合中心(CASA)。 美國軍方爲了未來在日本成立佔領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特別在此集中約2000名的民政人員(Civil Affairs Officers),作出發前的準備與整合。艾文思也是其中受訓一員,但他最後卻意外的被派到臺灣,協助中華民國的接收工作。(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1945年5月,正當美軍對日本及臺灣執行地毯式轟炸、摧毀各種工業以及基礎設施的時候,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加州蒙特利陸軍戰地民政訓練中心,正積極地訓練戰後佔領亞洲的軍事民政人員。美軍似乎已經胸有成竹、勝券在握;也瞭解戰後重建將是一項極爲龐大的任務。

此時此刻在美軍的規畫中,在東北亞,日本本土將是佔領重點;所以計劃鉅細靡遺:大至代擬憲法,小到何時、何地可以掛日本國旗都有規定。至於韓國,雖然和日本列在同一個本土作戰計劃中(Operation Blacklist),但是,美軍從上到下對它都很陌生,認爲只是一個邊陲、附帶的佔領,並不在特別的規畫中,所以連隨軍同譯人員都沒有規畫。甚至連南北韓以北緯38度爲佔領分界線,也是在臨行前和蘇聯匆匆畫定。

此時,41歲的艾文思少校正在此中心接受訓練。來此之前,這批約2000名的學員們,已經在維吉尼亞大學接受了6周有關軍政府(Military Government)設立的速成班;其後,又在芝加哥大學接受27周有關國際政治、經濟、法律等知識的課程。期間,連續半年,他們每天都要接受3小時的日語訓練。因而這項計劃可說是,專門針對成立日本佔領軍政府而設立的。艾文思在受審時也提到:他一直以爲自己會參加佔領日本的任務,但是最終,他卻是少數幾位臨時奉命加入陸軍福爾摩沙聯絡組的學員。

美軍佔領日本7年期間,凡慶典或港口迎接遣返日軍以及日僑歸國時,都要事先得到佔領軍軍政府批准,才能懸掛日本國旗。在這則1946年10月10日的公文中:批准了日本政府所要求於1946年10月17日在某項慶典中,懸掛國旗。(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1944-1945年,美軍極積訓練軍政人員:教導他們如何在日本成立佔領軍政府。學習日文更是基本要求。(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訓練中有教導學員們辨識日人日常食用的蔬菜。很多美軍都是第一次看到大、小白蘿蔔。(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在蒙特利的行前訓練中,也特別由華裔教授教導簡單的中文。(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學員們正努力學習如何當一名統治者。(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二戰末期,美軍徵召的軍政府民政人員,在社會上都有一些相關的經驗,但並不是術有專精的專家。然而,戰後他們被派到各國以後,就必須在相關國家(日、韓、德、義等)設立軍政府。並以專家的身分指導各國重建。因而,他們在加州蒙特利(CASA)受訓期間,當局曾安排他們到舊金山附近的工廠去參觀;瞭解實際作業的情形。這張照片是他們參觀一家輕工業用品生產的工廠。(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學習如何管理大規模的戰地民衆膳食中心。(圖片來源:NARA,作者提供)

臺北,投降前的經濟會議

1945年8月11日,日本投降前數日,臺灣軍司令部忽然召集10名學識、經驗豐富的學者開會。這項臨時召開的緊急會議,是由軍部主管臺灣經濟規畫、管制的原田佐少佐來主持;同時,鈴木源吾教授也是與會者之一。會中討論的主題是:臺灣所面臨的緊急經濟問題。此時,日本敗象早已越來越明顯;島上軍民每日過着今日不知明日命運的日子。不過「即將敗戰」的消息,在當時仍是極機密,因而與會者並不理解會議真正之目的。

這個時候,臺灣的民生已經相當的困難;主要是吃不飽。一方面,大量的徵兵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另一方面,由於對外海運被盟軍所切斷,農業生產所仰賴的日本肥料,已經無法進口。這兩者對農作物的產量,有着極大的影響。同時受到轟炸以及海空運封鎖的影響,各項工業生產幾乎停頓。

投降前夕,臺灣民生極爲困苦

日據時期,平均臺灣每年稻米生產量的30%(44.5萬噸)要運到日本,同時自東南亞進口1.8%較便宜的稻米;形成日本本土居民人均攝取熱量,要高於(約是30%)臺灣的居民。而臺灣農村土地又大多掌握在日人及地主手中;因而佃農收入微薄,生活困苦,家中陳設極爲簡單,屋中地板也多爲泥土。(照片來源:農復會檔案,作者提供)

二戰爭末期,臺灣採取食物配給制。這個時候,一般百姓所能分到的糧食已經低於最低需要量(1500卡),甚至連軍人都吃不飽了。反倒是農民,因爲可以偷藏自產的糧食,所以情況稍微好一點。城市居民不但買不到糧食,日常用品供應也非常的匱乏。從下圖所示臺灣人民在1945年每日所獲取的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可以看出當時一般人民的生活處於飢餓邊緣;當年臺灣人民每日吸取的熱量只有1277卡,低於最低需求的1500卡;不過光復後第二年,由於擺脫了供應日本的包袱,加上得天獨厚的氣候以及勤奮的農民,農業生產迅速恢復。1946年,人均熱量立刻達到1748卡(+42%);初步脫離了飢餓線,並且逐年改善。

(圖表:作者提供)

(圖表:作者提供)

(圖表: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