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雄風飛彈國慶初亮相──臺灣的飛彈腳步之6(朱偉嶽)
陸軍國造「雄蜂」飛彈亮相。(中時攝影組攝請勿轉載)
中華民國67年雙十國慶閱兵大典,10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蔣總統經國校閱三軍部隊12000多人和「雄蜂飛彈」及各型武器裝備等。參加國慶閱兵大典的國軍受校部隊,集合在總統府前廣場。(中央社陳永魁攝)
中華民國67年雙十國慶閱兵大典,10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蔣總統經國躬親校閱,受校的國軍部隊有12000多人,參加觀禮的黨國元老、政府首長、民意代表、外交使節團、各友邦慶賀團、海外回國僑團及民衆團體等3萬多人。圖爲總統領導高呼口號。(中央社攝)
1978年國慶閱兵預演(中時攝影組攝)
依慣例,總統首任就職,都會舉辦國慶閱兵典禮。其時臺灣已沒有什麼新武器,可以對民心士氣,提供激勵作用。在1978年9月間,雄風一型飛彈又作了兩次試射,都直接命中目標。中科院的同仁,還特地把飛彈擊中靶艦,竟穿透而過的壯觀畫面拍攝下來,向蔣經國總統簡報。
聽完簡報,蔣氏側身問唐君鉑:「君鉑,這飛彈能不能參加雙十閱兵?」他說的寧波官話和他老爸一樣正宗。唐氏不敢冒昧回答,因爲這是試驗彈,沒有完全定型,所以製造的數量往往不會超過3個,而且這3箇中又用掉兩發。
中山院的同仁看到唐院長遲疑,也看到蔣氏的熱切神情,當即鼓勵唐院長承擔此一任務。所以,1978年的國慶閱兵典禮中,出現了由國人自制的現代先進武器「雄風一型飛彈」。這些尚只能架在軍用卡車之上,暫供展示之用的飛彈,是中山院同仁日夜不停加班半個月的結果。
由於雄風計劃的推動並獲成功,中山院的科技鬥士,像是由一個蹣跚學步的兒童,成長爲一個躁動的青少年。柏格曼教授雖然逝去,但中山院的科技觸角,也變得更廣泛而敏銳。
唐君鉑指派計劃處及各研究所的工作同仁,儘量向國外尤其是美國的華裔學者專家們請益,並邀請他們短期來院指導。其較爲國內人士熟知者,如麻省理工微波導波管世界權威朱蘭成教授、美國RCA研究室主任微波專家潘文淵、控制理論世界權威顧毓琇(江澤民、朱鎔基的老師)、飛彈控制系統專家林驊、劉詒謹、洪箴,高能物理及雷達專家袁家騮(袁世凱之孫,吳健雄的夫婿)、噴射動力專家黃孝宗(唐君鉑卸任後代理中科院院務,名義院長爲郝柏村)等。
1981年,在唐君鉑的鼓勵與支持下,中山院的初生之犢們,用「創新、突破、超越」這句口號,迴應蔣介石「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叮嚀,聯合了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提出了3項龐大計劃,分別名之爲「天馬」、「天弓」及「鷹揚」。
「天馬」是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計劃,其火箭推力,正好是一箇中程彈道飛彈,堪稱一石二鳥。「天弓一型」,則是以超越美國愛國者一型防空飛彈爲目標的防空飛彈自制計劃;「天弓二型」則爲以衝壓引擎(Ram-jet)作爲動力,其速度與射程皆超越天弓一型。
「鷹揚」是一項性能與美國F-16戰機相近的自制計劃。當時世界各國,能在同一時間內,從事衛星發射,高性能防空飛彈及先進戰機研製的國家,除了美、蘇、英、法及大陸外,只有中華民國的臺灣。蔣經國已經充分了解到中山院已經掌握的技術能力,所以他特別前往中山院,聽取這3項計劃的簡報。
蔣經國當時最操心的是臺灣的經濟建設及政治安定,在中山院巡視的時間只能分配到兩個小時。其中一小時實地視察重要的實驗室、加工廠,其餘一小時則聽取簡報。也就是說,每一項簡報,只分配到20分鐘時間。
這三大計劃簡報,每一份簡報都分爲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介紹當時各國尤其是大陸的現況,第二段落是說明已具有的技術能力及可能遭遇的困難和解決方法,第三個段落是說明需要多少預算及研製時程。
蔣經國聽完簡報以後,又用他的寧波官話先說了一句:「蠻好的」,接着指示可先執行「天弓計劃」及「鷹揚」計劃,這兩項計劃的初期預算計約新臺幣1700億元;「天馬」計劃則再作研究。唐君鉑奉命後,立即把電子研究所一部份主力調往臺中航發中心,協助執行「鷹揚計劃」。後航發中心併入中科院,其所屬航空研究院則爲中山院第五所即航空研究所。
「鷹揚計劃」原來只有設計建造飛機本身,並沒有武器系統。後來加入空對空「天劍一型」及「天劍二型」飛彈,計劃名稱乃更名爲「安翔計劃」。其配備了自制空對空飛彈的IDF戰機,後來國府命名爲「經國號」戰機。1986年「天弓一型防空飛彈」研製成功時,正值蔣介石百歲,中山院亦將之命名爲「中正100天弓一型」飛彈。
這些命名,是對蔣氏父子二人的表彰與追思。這對父子檔,爲建設中華民國自立自主的國防力量,提升國家工業水平,以不屈的堅持與毅力,不避艱困,不理曲辱,終其一生,一以貫之,他們確實對得起「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句話。
(作者朱偉嶽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