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or科技?運動員們靠什麼拿下奧運冠軍?

本文系本站沸點工作室《硬核看板》欄目(公衆號:yinghekb)出品。

你是否認爲,運動員的成績只與個人實力有關?

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100米短跑比賽中,1936年,Jesse Owens以10.3秒獲得了金牌,而2009年博爾特則取得了9.58秒的佳績。

也就是說,當博爾特衝過終點線之時,Owens還差約6.99米。

體育記者David Epstein曾在一場Ted演講中表示:如果Owens能和博爾特在同一跑道上競賽,他的最佳成績可能與博爾特在2013年世界錦標賽中的表現(9.77秒)差不了多少。

如果將1936年的煤渣跑道換成現在的科技跑道,那麼兩位運動員間的差距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由此可見,一位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不完全取決於個人實力,還有當時場地設施裝備的影響。

實力or科技?運動員們靠什麼拿下奧運冠軍?(來源:original)

01 高科技能帶給運動員哪些幫助?

奧運紀錄的一次次刷新,除了有賽場設施“硬條件”的進步,也離不開各個運動品牌爲運動員帶來的Buff加持。

悉尼奧運會上,百米賽跑冠軍Donovan Bailey穿上了阿迪達斯公司生產的特製跑鞋,這種特製跑鞋有一個堅硬的金屬板,可使人類的腳趾在賽跑時,像美洲豹的爪子一樣保持僵硬,更好用力。

里約奧運會中,耐克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出可改變選手周圍空氣流動的硅膠凸起,加在運動服或者膠帶上,可以改變空氣動力,讓運動員跑得更快。

瑞士自行車公司Assos將風洞變成美國自行車代表隊手工定製的合身隊服,都有效減少了運動員比賽時的空氣阻力。

但這一個個看起來酷炫的運動裝備,真的能從實際上提升運動員的運動狀態嗎?

2019年秋天,肯尼亞馬拉松選手Eliud Kipchoge跑出了世界上第一次時長不到兩小時的比賽成績,比賽中他穿着的是耐克公司的Vaporfly跑鞋。

據Kram的實驗室報道,Vaporfly跑鞋擁有穩定碳纖維板的楔形回能泡沫和位於前腳掌的一對充氣囊,能將跑步耗氧運輸消耗降低4%。這節省的4%能量對於一個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來說,可提高2.5%~3.5%的跑步速度

高科技不僅能幫助運動員減少能量消耗,更能提高他們的身體機能

美國舊金山的光環神經科學公司發佈了一款“光環運動”裝置,這款外形類似頭戴式耳機的裝置,能利用電流刺激大腦,活躍機體功能,並可以用手機控制電流強度。

美國奧運田徑短跑選手邁克·羅傑斯就試圖用這款“神經刺激器”——“光環運動”裝置提升成績。

一名受邀體驗的記者在佩戴前後測試了握力,結果顯示,她的力量提升了9%。

光環神經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丹尼爾表示,運動員在使用了“光環運動”裝置之後,力量最高提升了12%。

雖然有不少人擔心,這種通過電流臨場增加運動員身體機能的設備,是否是以“透支“的方式強行提高身體機能。

但通過運動員的反饋看得出來,利用這種耳機,運動員可以省下較多的賽前熱身時間。並且在上一屆奧運會中,這一技術沒有被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禁止,因此,使用這種裝置目前是合乎規定的。

除了能提升速度,對運動員的自身防護也是黑科技的一大魅力。

2014年裡約奧運會期間,南美正在流行的寨卡病毒讓許多參賽方心有餘悸,賽艇比賽場的衛生程度也令人質疑。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專家共同研究的抗微生物高科技織物,將其應用於美國奧運隊服中。

這種抗微生物織物表面覆蓋有專門抗微生物的塗層,可與隊服無縫結合,全面覆蓋賽艇隊員可能與水面有所接觸的身體部分。

此外,這屆奧運會上的澳大利亞馬拉松選手,還穿着一種用再生軟飲料瓶製成的短褲和背心參加比賽,比其它織物更涼爽,更能增加耐受力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科技裝備的確有助於選手的發揮,但想要在奧運賽事中取得好成績,日復一日的訓練也很關鍵。

02 奧運賽場上的高科技裝備

實際訓練中,並不是只有運動員需要付出努力。

教練同樣十分辛苦,不僅要全程盯守所有訓練,還要認真記錄,及時給出建議。許多新科技就在記錄數據這一part發揮了作用。

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中,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可以實時採集跳臺滑雪運動員的各項數據,包括起跳角度、空中姿態、速度、距離等等。

在拳擊訓練中,Hykso傳感器內置的加速計和陀螺儀可實現每秒1000次的全3D追蹤,並將捕捉數據發送至智能手機應用中,讓教練和運動員可以更直觀地瞭解到揮拳狀態,從而實現提升。

阿迪達斯在智能足球鞋的左腳處設計了一個芯片槽,放置專用的感應芯片,幫助記錄運動員的運動員的跑動距離、衝刺速度、衝刺次數、衝刺距離以及運動時間等等。

這些數據都可以傳輸到PC、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中,通過專業的軟件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爲球員、教練甚至是隊醫提供參考。

百度打造的國內首個“3D+AI”跳水訓練系統,通過高速相機等一系列採集與處理的硬件設備,以及依靠3D視覺感知、AI智能解析以及智能雲的相關服務,讓運動員在“2秒”內的一系列複雜動作,能夠被清晰看清,並被系統記錄下來,助力訓練。

類似的,寶馬也專門爲蝶泳運動員推出了一款可以監控姿勢的智能系統。

這套水下系統把微型LED燈貼在運動員的關節處,如手腕、肩膀、臀部、膝蓋、腳踝等位置,在水下使用燈片光照以及攝影機,來拍攝運動員的游泳姿勢。

更高階的,還有三星電子爲短道速滑隊員們開發的“智能套裝”。

從外觀上看,這款特製隊服與普通運動服沒什麼不同,但內置了五個傳感器,安裝在腰部、兩側大腿和腳踝部位上,可實時測量運動員的姿勢、速度和位置等。

當運動員彎腰或伸腰時,傳感器就會以毫米爲單位來測量運動員的身體和冰面之間的距離,收集的數據也會被傳送到教練的智能手機上,以此判斷運動員是否正以最佳姿勢在訓練。

若教練認爲運動員的姿勢有問題,按下手機APP上的按鈕,運動員手腕上的智能設備就會震動,隨之調整訓練姿勢。

這樣,運動員就能在訓練中,找到並熟悉最佳的姿勢和動作。

03 科技面前沒有公平的奧運?

不過,高科技裝備究竟是科技輔助還是違規作弊,兩者的邊界,一直在被探討與界定。曾陪伴多位運動員刷新比賽記錄的鯊魚泳衣,就是一個被否定的先例。

在鯊魚皮泳衣的輔助下,名將索普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一舉奪得3枚奧運金牌。據統計,北京奧運會上94%的游泳冠軍是身着第四代鯊魚皮的運動員。

在2008年和2009年短短兩年間,134項游泳比賽世界紀錄中,有130項都是被身穿鯊魚皮的運動員打破的。

可鯊魚皮泳衣和普通泳衣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秘密便是聚亞氨酯。普通紡織物一般是由例如棉線等纖維織成的,具有透水性,而聚亞氨酯是一種不透水的聚合物,能夠幫助運動員在泳池中增大浮力和減少摩擦力。

但它的出現,也讓游泳,變成了一場昂貴的運動。

鯊魚皮泳衣曾一度賣出過7000元的高價,而且爲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泳衣被做得越來越薄、越來越緊身,一件泳衣最多隻能使用六次。

一旦成績是可以“花錢買裝備”得到的,不公平就一定會出現:因爲一定有人買得起,有人買不起。

爲了讓運動競技更加純粹,而不是變成“氪金”的較量,國際泳聯對此做出了規定:從2010年起,禁止運動員穿着由聚亞氨酯等高科技材料製作的泳衣參賽,所有泳衣材料必須爲傳統紡織物。

鯊魚皮泳衣被禁止後,出現了“高科技裝備就是運動員另一個興奮劑”的言論,某些體壇人士驚呼:“高科技可能毀滅競技體育的本質,將競技賽場變成高科技賽場,甚至短時間內破壞一項運動。”

但奧運可以沒有科技嗎?

第一屆奧運會的游泳比賽,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是在公海里舉行的,起終點是浮艇拉着的纜繩,泳道是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爲標記,泳距未經過仔細地測量,只是憑感覺進行估計。

而2008年水立方里,菲爾普斯在蝶泳項目到達終點時,只比第二名碰牆壁快了0.01秒。0.01秒,一個不用高科技是根本看不出來的成績,也正是因爲科技的進步,才能擁有精準排名的公平。

除了游泳比賽,撐竿跳在開始的時候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也大相徑庭。

撐竿最早使用的是木竿,而且在那個時候撐竿跳有一個別名叫爬竿跳高。運動員通過固定木竿,攀爬之後越過橫杆,當時的最好成績是3.30米。

到了1905年,歐洲人從中國引進竹子,製作出的竹竿更具有彈性,使得運動技術不斷進步,成績也在持續提高。

1961年,新一代的玻璃纖維竿問世之後,快速地打破了由使用金屬竿保持的世界紀錄,運動成績不斷提高。到了2014年,男子撐竿跳的世界記錄已經突破到6.16米。

由此可見,高科技裝備的出現並不是21世紀的專利,科技的革命一直在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技奧運是多方面的,高科技裝備首先爲的是能夠給所有運動員一個舒適公平的競賽環境,而不是小部分人的“投機取巧”。

運動員想要憑藉高科技跳得更高一點,擊球更遠一點,回球更快一點,這當然是無可厚非。但當運動員的速度是由技術因素驅動,而非人體生理因素驅動時,一個體育競賽的重要倫理問題就出現了。

科學技術的邊界在哪裡?什麼樣的技術助力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又是什麼樣的技術涉嫌作弊取巧呢?

目前體育領域尚未對此有明晰界定,但無論未來如何取捨,保證運動的純粹性和公平競賽一定是最基本的準則。

搜索關注硬核看板微信公衆號(yinghekb),讓硬核的知識先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