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東亞權力大轉向 臺灣呢
轉向,是國家的經濟需求,也是權力的政治考量,它是大國戰略調整,也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最近在東亞地區分別出現兩波政治轉向,它們不是單一現象,而是彼此相互連動的意象。第一波是美國南海政策的轉向,第二波是韓國平衡政策的倒向,南海政策深深牽引着平衡政策,美國乃是迫使韓國政策轉向背後最大的政治推力,由此可見,它不是一種異象,而是美國亞洲再平衡的必經方向;它也不是一種奇映,而是美國戰略清晰指導下的「翻牌效應」。
首先是美國改變過去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派遣拉森號戰艦進入中國在南海渚碧礁的12浬內巡航,這開啓美國正式介入南海議題的首部曲,同時在國際法院接受菲律賓的南海仲裁案時,美國也擴大號召印度及澳洲等非南海當事國參加南海的軍事演習,這也進一步將南海議題國際化,由此可見,政治戰、法律戰及軍事戰,似乎已成爲美國在南海對抗中國的三支利箭,而美國戰略模式的轉變,不但擴大美日同盟的基礎,也強化菲國抗衡中國的底氣。
而美國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海議題,主要是不希望中國以南海爲跳板,取得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因此,美國南海政策的轉向似乎是一種政治考量。
其次是中斷3年多的中日韓高峰會,突然於日前在韓國首爾重新召開,三方同意恢復定期會談,但中日韓高峰會似乎只是前戲,會後的日韓政治領袖會談纔是重點,在三國高峰會平臺的鋪陳下,朴槿惠與安倍晉三進行首次的領袖會談,會中一向對慰安婦立場相當堅定的朴槿惠,竟能接受安倍的「口頭」承諾,完成日韓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哩路,這是韓國「事大主義」心理作祟下的不得已選擇,同時也是美國政治壓力下的產物。
而日韓相互交心,適時填補了美國在東北亞戰略三角的空缺,在中國經濟成長力道日漸趨緩下,韓國平衡政策的天平逐漸倒向美國,似乎是經濟考量。
從現實面來看,在韓國逐漸迴歸到美日韓的同盟陣營之後,美國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戰略佈局,就只剩下臺灣的動向未明,之後臺灣面臨選邊的壓力將會日益增大,同時在美國「戰略清晰」的指導原則下,小國早已沒有選邊的權利,而只有押寶的壓力,臺灣想要以不翻牌的模糊戰略來輕輕帶過,將會越來越困難。
這兩波政策的大轉向將對臺灣產生兩大沖擊。首先,南海衝突升高對我國主權的影響,特別是國際法院接受菲律賓的仲裁案,不但會衝擊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也會危及臺灣對太平島主權的聲張。以國際角度來看,兩岸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似乎早被歸在同一方,如果臺灣不積極聲張主權,在南海的話語權將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其次是中日韓自貿區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中日韓高峰會的制度化將會加速中日韓FTA談判進程,而近期臺灣經濟低迷,最主要是因出口衰退,一旦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成形,將會衝擊到臺灣的經濟,因此,臺灣不但要與日韓進行FTA談判,同時也要加快兩岸經濟協議的腳步,臺灣沒有偏廢任何一邊的權力,否則將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在面對東亞局勢大變動下,我們看到民進黨不但對南海議題仍採取模糊曖昧的主張,在外交上仍走聯日抗中的老路,將TPP當成是臺灣唯一的出路。但時代一直在變動,民進黨的主張還真能不動嗎?(作者爲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