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保臺的左右派之爭(蘇泳霖)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兵推報告,以及川普政府時期的副國安顧問博明、前國防部助理部長薛瑞福訪臺等。不論2024年是否出現政黨輪替,臺海緊繃狀態都不容易緩和下來。圖爲美軍航空母艦雷根號。(摘自美國海軍印太司令部官網)。
去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中共解放軍在臺海的軍事動作不減反增,接連在歲末年初舉行兩場大規模機艦繞臺演練。同時,美方對臺海戰爭與臺灣備戰的直接指導也增多,包括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兵推報告,以及川普政府時期的副國安顧問博明、前國防部助理部長薛瑞福訪臺等。看來,不論2024年是否出現政黨輪替,臺海緊繃狀態都不容易緩和下來。
蔡政府配合美方推動兵役改革、加強民防體系,以及在軍售上更傾向巷戰、游擊戰等短兵相接的武器,都再三說明美方不分朝野、黨派都急迫希望臺灣加強自我武裝,用最長時間、最大限度拖住中共武力攻臺節奏,並讓中國大陸付出最慘痛的代價。特別是CSIS報告點出,臺灣地理位置不如烏克蘭,難以在開戰後獲得軍事支援,薛瑞福則迴應「並非不可能」,言下之意是要創造條件,希望臺灣能夠提前做好準備。
美方需求之迫切,主要預期未來3到5年,臺海兩岸情勢可能出現三個跡象,導致開戰情形:第一,預計北京恐因內部執政壓力,透過武統臺灣轉移矛盾,美國必須履行防衛承諾,對臺海戰事予以介入或支援;第二,預計臺灣民意難以抵擋對岸促統談判壓力,最終接受不可逆的統一進程,美國則要盡全力避免上述情形出現,甚至不惜以軍事衝突來阻擋;第三,美方或許掌握某些北京對臺情資,意識到武統絕非政治警告。
對於上述三點預測,相信在美國高層乃至黨派間不存在明顯分歧,這也是美國對臺海長期戰略判斷的延續,但問題在於,美國左右兩派對如何保臺、援臺的思考,仍存在不小差異:以拜登政府爲代表的左派力量,希望透過「預防危機」以致「避免危機」,一方面透過美中對話建立護欄、有意約束臺獨,但另方面強調多邊主義援臺,將臺海安全納入北約、印太戰略架構中,故近期英國與日本有望重新相互駐軍,恰好說明了美國左派的思維。
不過,以薛瑞福、博明以及前國務卿蓬佩奧爲代表的右派力量,則是認爲完全無法相信北京的一字一句,因而不存在「預防危機」之說,只有想辦法在危機出現後贏得主動以及獲得最後的優勢。因此,美國右派對臺海安全的關切重心,更多放在如何加強臺灣作爲「絞肉機」的殺傷力之上。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兩岸情勢在右派眼中已經堪比「膿包」,不如儘早戳破,否則等到中共軍力強大到無法撼動,就必須坐吞「東昇西降」的苦果。
現階段民進黨政府必然在公開層面配合拜登政府主導的左派色彩的保臺路線,但事實上,以民進黨傳統意識形態而言,美國右派似乎更加對味。蔡政府任期只剩最後1年,料有更多美國右派的保臺思維注入臺灣的兩岸及對外政策和行動中,這似乎是不太妙的訊號。(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