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習普會反制美國的臺灣牌(蘇泳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的重頭戲,就是俄烏戰爭以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首場會談。(新華社)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疫情後首次出訪的重頭戲,就是俄烏戰爭以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首場會談。而在臺灣最關心的部分,習近平首次提出「任何國家都無權做臺灣問題的裁判官」表述,似在迴應剛出爐的美國《臺灣政策法》。

稍有意外的是,「習普會」通稿中只提及俄羅斯對北京涉臺立場的支持,卻未出現習近平對俄烏戰爭的表態。聯想到不久前大陸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訪俄時「策應論」引發爭議,而俄方主動釋出的普丁開場談話也坦承「理解(中方)的問題和憂慮」,說明北京並未對俄照單全收,這也再次印證了美方曾透露「未發現北京軍援俄羅斯或協助其逃避制裁的證據」的真實性。

「習普會」着墨臺海議題並非孤例。觀察其他中亞和東歐領袖的表述,第一種是直言「支持中國統一」(如白俄羅斯),態度最力挺;第二種是表態「堅持一中原則」(如俄羅斯),態度也相當清晰;第三種則是重申「奉行一中政策」(如蒙古),態度並無加碼。北京獲得友邦涉臺的集體表態,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對美方陣營打所謂「臺灣牌」的一次反制。

不過,由於中亞前蘇聯國家並非鐵板一塊的親中親俄,不少國家經歷民主化、威權回潮以及顏色革命再民主化之後,與西方關係拉近,故除了俄羅斯、哈薩克等大陸「鐵桿」友邦以外,其他國家的臺海主張仍相對謹慎。雖然承認一中、不與臺灣發生官方關係的立場不會動搖,但也會對臺海危機保持擔憂和關切。因此,習近平此次中亞之行的首要任務,並非是構築臺海議題的統一戰線,重點是以下兩項:

第一是鞏固和彰顯其核心領袖的政治地位。如多位中亞領導人稱讚習近平「英明領導」,烏茲別克總統授勳時肯定其是「中國共產黨核心和中國人民核心」,這些表述都折射出20大前大陸政局穩定、沒有意外,近期西方輿論的質疑和傳言應很快煙消雲散。尤其要留意的是,中亞領導人均就新疆問題表態支持,說明在北京看來,無論是在地緣政治層面還是內部維穩層面,新疆問題都得到穩定控制,這是習時代重要政績。

第二是以政經兩手塑造「新陸權主義」共同體。此次習近平中亞行主要目的是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而伊朗、土耳其的加入意味着北京主導的區域安全組織已經「連成一片」,同時中方與多位元首會晤時均提及「命運共同體」,這是習時代大陸外交新名詞。此外,上合組織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場域,特別是北京主導和規畫的高鐵運輸幹線有望在未來5至10年內串起整個中亞地區,這將爲亞歐陸權力量的崛起奠定基礎。

海權與陸權之爭是人類文明的永恆主題,背後也決定了事關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權力轉移。臺灣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但400年來受惠於海權文明恩澤,習近平念茲在茲的「百年未有大變局」就包括「新陸權主義」的崛起,這也是臺灣歷史的十字路口。(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