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貧窮決定了選票方向(趙政岷)

美國總統大選要投票了,全世界籠罩在不安的因素中。(路透)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本週即將揭曉,全世界都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中。近日民調顯示川普和賀錦麗在7大搖擺州的支持度相當接近,憂心選後會發生暴力情事,華府商家嚴陣以待,華盛頓州州長請國民兵待命因應。

美國並未設中央選舉委員會,各州選舉結果通常由主流媒體譬如美聯社,透過官員提供的投票數據來宣佈,由哪位總統候選人拿下那個州的選舉人票,最後看誰能拿到過半數的270張選舉人票就能當選。若有些搖擺州要求重新計票,最終選舉結果可能延遲出爐。但就怕候選人自行宣佈當選,一旦結果不同就會出亂子,而這種暴亂川普已幹過一次。尤其是在假消息充斥的現今環境。

問題是堂堂世界第一大國,怎麼會搞成這副德性?關鍵出在貧窮與貧富不均。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修.戴斯蒙,繼獲得普立茲獎的《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一書之後,寫下《失靈的福利國:直擊美國貧窮問題的核心,爲除貧找到解方》指出,如果視貧窮爲理所當然,就永無終止的一天。

美國號稱是富有國家,但現今窮人卻多得不像話。許多人只能專注生存於—期的瓦斯費預算中、每8名兒童就有1名無法獲得足夠的生活必需品、無家可歸的遊民到處都是、甚至死於街頭,有440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3000萬人靠糧食券過活。但同時美國最富有1%的人,擁有約46兆美元的財富,是底層90%美國人的財富總和。這也是當年佔領華爾街運動崛起的原因,及今天川普選票的一大來源,貧窮決定了選票方向。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美國學者艾塞默魯、強生,及英國學者羅賓森,他們研究社會制度的包容或掠奪性如何影響國家的繁榮差距。舉例來說,橫跨美墨邊境的城市諾加利斯,一半隸屬墨西哥的索諾拉州,另一半則歸美國亞利桑那州,國界線將此地一分爲二。分明地理條件、氣候和文化都相同,卻宛如兩個世界,北邊美國居民相對富裕、壽命較長、平均教育水準在高中以上;南邊墨西哥人卻深陷貧窮、犯罪橫行、政府腐敗。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歸因於制度對於財產權的保護,以及民主讓公民意見和生活足以被政府重視。但艾塞默魯表示:「總結來說,我們研究支持民主制度,但民主並非萬靈丹。」因爲非民主國家能迅速開發國家資源,得以推動經濟進步,但專制制度往往更加不穩定且創新較低。不過非理性的民主極不可靠,他們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直指,這次美國總統大選是對民主嚴峻的壓力測試。

世界銀行上個月發佈報告,世界上26個最貧困國家當前的債務水準是2006年以來之最,而全球有40%的最貧困人口居住在這些國家。這凸顯了國際間對消除貧困的努力發生反轉、陷於挑戰。貧窮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爲有人希望如此,並且是有意爲之。

「終結貧窮」並不是一個財富重分配的概念,而是我們應該去挑戰那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爲什麼要幫助已經很富有的人增加財富,卻同時任由數以百萬計的人民陷於貧苦之中?」社會應該給予窮人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並且終止剝削窮人。生而爲人本來就是充滿痛苦的,但這種人爲造成的痛苦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尤其如果還有貪腐的存在!

這些經濟學家重新定位科技變革的價值與方向,呼籲強化民主機制,提醒支持民主並非萬靈丹,發展制衡力量更加重要。強調共享繁榮是理想未來的唯一路徑。美國看來正陷入這場災難中,而臺灣有比較好嗎?(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